24H直播

#諾貝爾獎

  • 2022諾貝爾/化學獎翁啟惠呼聲高 6大QA帶您了解諾貝爾獎設立緣由

    |全球

    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於今(3)日陸續登場,預計在未來8天依序揭曉生理學與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以及經濟學獎等6個獎項,每個獎項的獲獎者皆可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870萬元的獎金,台灣現任生策會會長、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2021年拿下威爾許獎後,被外界視為本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熱門人選之一。

  • 美國搞笑諾貝爾獎五花八門 以創意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全球

    主張先大笑再思考的搞笑諾貝爾獎在9月頒獎。得獎者有蜘蛛屍體做成的機械爪,還有偵測排泄物疾病的智慧馬桶。典禮看似惡搞不正經,主辦單位希望藉此鼓勵創意研究,激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

  • 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

    |全球

    2024年諾貝爾獎今(7)日起將陸續揭曉得獎名單。《自然》(NATURE)期刊統計歷屆科學與經濟領域的得獎者資料,發現女性得主比例雖然在2000年後開始上升,但整體而言仍低於5%。若進一步檢視歷屆得主在學術上的關係,可以發現並非來自多樣化的學派,有高達95%獲獎者在學術上都有師承、合作等緊密連結。

  • 年度搞笑諾貝爾獎揭曉 和平獎研究「微醉能增加外語能力」

    |文教科技

    今(2025)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美東時間18日晚間揭曉,本次獲獎研究包含和平獎「微醉能提升外語能力」、文學獎「記錄指甲生長持續35年」、小兒科獎「大蒜味母乳嬰兒喝越久」、生物學獎「幫牛畫上斑馬條紋能驅蠅」等10項研究。

  • "生理時鐘"解密 美3學者共享諾貝爾醫學獎

    |地方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2號揭曉,三位美國遺傳學者因為研究"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探討生物自體調節晝夜活動的主題,同獲殊榮。三位學者將分享約3300萬新台幣的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湯瑪斯波爾曼,在2號宣布今年第一個諾貝爾獎,來自美國的遺傳學教授傑佛瑞霍爾,麥可羅許巴什,和麥可楊獲得生理醫學獎。評審委員指出,三位學者的貢獻在於發現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 ==諾貝爾獎生

  • "生理時鐘"解密 美3學者共享諾貝爾醫學獎

    |地方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2號揭曉,三位美國遺傳學者因為研究"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探討生物自體調節晝夜活動的主題,同獲殊榮。三位學者將分享約3300萬新台幣的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湯瑪斯波爾曼,在2號宣布今年第一個諾貝爾獎,來自美國的遺傳學教授傑佛瑞霍爾,麥可羅許巴什,和麥可楊獲得生理醫學獎。評審委員指出,三位學者的貢獻在於發現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 ==諾貝爾獎生

  • 年度「搞笑諾貝爾獎」揭曉 哺乳類可用腸道呼吸、死鱒魚能游泳獲獎

    |文教科技

    今(2024)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得獎結果於美東時間12日出爐,今年得獎的10項研究包含「哺乳動物能透過腸道呼吸」、「把鴿子裝進飛彈協助瞄準目標」、「受到驚嚇的乳牛泌乳量會變低」、「死鱒魚能游泳」等研究。

  • "生理時鐘"解密 美3學者同獲諾貝爾生醫獎

    |社福人權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湯瑪斯波爾曼,在2號宣布今年第一個諾貝爾獎,來自美國的遺傳學教授傑佛瑞霍爾,麥可羅許巴什,和麥可楊獲得生理醫學獎。評審委員指出,三位學者的貢獻在於發現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 ==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評審 裘琳齊耶拉絲== 這個發現在提醒世人 適宜的睡眠行為很重要 在諾貝爾獎公布時,麥可楊任職的洛克斐勒大學舉辦盛大的記者會,麥可楊在台上分享他知道得獎時的反應。

  • "生理時鐘"解密 美3學者同獲諾貝爾生醫獎

    |社福人權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湯瑪斯波爾曼,在2號宣布今年第一個諾貝爾獎,來自美國的遺傳學教授傑佛瑞霍爾,麥可羅許巴什,和麥可楊獲得生理醫學獎。評審委員指出,三位學者的貢獻在於發現控制生物時鐘的分子機制。 ==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評審 裘琳齊耶拉絲== 這個發現在提醒世人 適宜的睡眠行為很重要 在諾貝爾獎公布時,麥可楊任職的洛克斐勒大學舉辦盛大的記者會,麥可楊在台上分享他知道得獎時的反應。

  • 前紐西蘭總理 獲頒另類諾貝爾獎

    |地方

    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正確生活獎」,8號在瑞典首府斯德哥爾摩頒獎。前紐西蘭總理蘭吉,以長年推動非核化的努力獲獎,另外來自菲律賓,南韓與埃及的團體與個人也受到肯定。 諾貝爾獎10號頒獎,不過另類諾貝爾獎已經搶先頒發。創辦人威斯古爾,八號將今年的「正確生活獎」,頒給前紐西蘭總理蘭吉。 正確生活獎創辦人威斯古爾 前紐西蘭總理蘭吉 蘭吉長年致力禁止核武,在他任內,紐西蘭1984

相關標籤

近期熱門標籤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