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威脅與日俱增,陸軍去年在各作戰區建置防空作戰中心這次發揮作用,在金門的國造野戰蜂眼雷達系統,今天偵獲了中共的不明無人機,在距防區10公里的空域活動,因此立刻傳遞情報,通報防區強化監偵;除此之外,烏俄衝突也引發國內對於國防建設的討論聲浪,而行政院長蘇貞昌表態,支持增加國防預算。
2月5日一架不明飛機闖入馬祖東引上空,媒體報導,軍方未在第一時間反應的原因,在於這架闖入的民用型運-12是在民航機場起飛,飛行速度慢,高度又很低,而此可能意味台灣防空系統與反應程序可能有所不足,難以處理極慢速、極低空、身份不明的小型目標。
大年初五,一架不明機飛越國之北彊東引上空,並透過社群媒體「東引大小事」的群組炸鍋,事後國防部判斷不明機為運-12運輸機。而受限於雷達限制、事發氣候條件與人員操作問題等,東引空防的滲透危機不得不慎。
冷戰中美協防台灣(1954~1979)期間,美國協助中華民國逐步完善防空雷達體系。這些雷達站台雖由國軍操作,但明顯可見美軍顧問團與廠商出謀劃策的身影,也讓美國得以掌控中國大陸沿海航空兵力動態。即使後來美國拉攏中共、撤出顧問團、和中華民國斷交,仍保有對台非正式的軍事技術輸出,為天網防空系統埋下伏筆,影響持續至今。
台灣的戰管雷達防禦架構,說是美國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1979)期間所協助建立並逐步完善的,並不為過。例如從1950到1970年代之間,空軍先後換裝功率更強的搜索雷達與測高雷達,又將重要的雷達站遷往高山,並在東引設置前進雷達基地,都是為了擴增雷達涵蓋範圍、增加防空預警時間而進行的改良措施。
三貂角新長程雷達,耗時一年整修,今天正式啟用。民航局表示,新雷達站設有初級和次級雷達,平均每10秒掃描一圈,偵測範圍半徑220浬到250浬,偵測容量約900到1000架次,負責台灣北部飛航情報監控、搜索,也包含共機監控,是台灣重要的極東之眼。
國軍原本打算國造被稱為「小神盾」的4500噸級飛彈巡防艦,不過由於中科院雷達研究進展有限,現在傳出將先改為2000噸級上下的輕型巡防艦,並已獲得總統蔡英文拍板同意。海軍沒有否認,回應表示,對任何提升制海作戰能力的方案均會審慎評估。
為規避美軍駐南韓薩德系統等監控,解放軍以「沙漠行舟」的方式取代攻船彈道飛彈在黃海、東海及南海的試射,同時亦可從容進行動態實戰化測試。當攻船彈道飛彈系統完成測試後,即在南海進行演練,威懾周邊國家。
共軍上午派遣軍機,多批次進入我方西南空域,而國軍目前位於南台灣的雷達系統老舊,無法即時掌握共軍的南海動態。因此國防部規劃,在南部高山興建新型預警雷達系統,預估明年要納入國防預算編列。有專家指出,新型的預警雷達系統,可以協助建構更綿密的偵搜網。 共機擾台常態化,有軍事迷記錄到,共軍20日一早又派遣戰機,多批次進入我西南空域,遭空軍廣播驅離。 空軍廣播:「中華民國空軍廣播,位於台灣西南空域,高度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