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北韓的彈道飛彈試射可說是相當頻繁,目前已經累計15次之多。而在7日試射的飛彈,雖然射程估計只有600公里,但因為從水面下的潛艦發射,就引發外界更大的關注。這種潛艦發射的彈道飛彈SLBM,不僅技術比一般從陸地發射的難度還要提高,也因為潛艦的隱密性,使得戰略威嚇能力也隨之升級。
俄軍入侵烏克蘭,讓國際社會更加擔憂中國逐漸擴大的勢力。澳洲國防部長杜登警告,中國可能在2040年代武力犯台,澳洲政府為了因應威脅,將投入35億元澳幣,加速武器升級計畫。
18歲公民權的修憲提案,預計明天在院會表決,由於修憲提案需要立委總額四分之三出席,出席立委四分之三同意,公告半年後,才能進入公民複決程序。公民團體今天到立院外,呼籲朝野落實承諾。
冷戰中美協防台灣(1954~1979)期間,美國協助中華民國逐步完善防空雷達體系。這些雷達站台雖由國軍操作,但明顯可見美軍顧問團與廠商出謀劃策的身影,也讓美國得以掌控中國大陸沿海航空兵力動態。即使後來美國拉攏中共、撤出顧問團、和中華民國斷交,仍保有對台非正式的軍事技術輸出,為天網防空系統埋下伏筆,影響持續至今。
台灣的戰管雷達防禦架構,說是美國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1979)期間所協助建立並逐步完善的,並不為過。例如從1950到1970年代之間,空軍先後換裝功率更強的搜索雷達與測高雷達,又將重要的雷達站遷往高山,並在東引設置前進雷達基地,都是為了擴增雷達涵蓋範圍、增加防空預警時間而進行的改良措施。
韓劇《魷魚遊戲》風靡全球,劇中以生存競爭遊戲的形式,諷刺當代新自由主義盛行下的生存困境。劇中整套式的綠色運動服象徵著失敗者意涵,主辦方更以暴力作為維繫整場遊戲的合法手段,並賦予粉紅士兵絕對的武力。而「木槿花開了」的童年遊戲,原是乘載韓國人集體記憶與主權獨立的符號,卻在這場生存競爭中,成為殺害人民的殘酷工具。
首次以台灣設計師為主體的時裝近代史主題展覽,在松山文創園區開幕,因現代服飾講求快時尚,少有被完整典藏、保存,但策展人克服困難,借來台灣設計師溫慶珠、古又文等40多件作品,希望經由展覽,讓民眾了解台灣時裝的興衰起伏。
來自全球近400名青年氣候運動者在28日齊聚義大利米蘭,參加氣候變遷青年行動峰會。18歲的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在會中指控各國政府滿口空話,自吹自擂,其他青年運動家也要求各國落實足夠的減排與融資承諾。
來看100冬前,臺灣的智識份子,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引進西方和日本進步的思想,培養臺灣人的文化意識。這馬臺北市文化局佮臺灣文化運動紀念館,推出紀念活動,欲予民眾了解,斯當時的文化協會,是按怎啟蒙臺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