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雁
-
海事救難不宜背負陰謀論:再看台韓聯合搜救京都一號拖船事件【觀點】
|政治2022年4月,京都一號拖船在澎湖海域附近遇難,失蹤船員皆為韓國人,引發韓國派遣2艘海警船前來與我國海巡艦艇聯合搜救。單純的跨國救難卻被有心人士解讀為別有居心、刺探軍情,渲染成國安危機。本文特回顧事件脈絡、相關國際海事法規、韓國海警船的裝備,以及我方處置作為,澄清上述論點的謬誤。
-
從東引雷達站回顧美台協防期間,空軍戰管雷達演變史(下)【觀點】
|政治冷戰中美協防台灣(1954~1979)期間,美國協助中華民國逐步完善防空雷達體系。這些雷達站台雖由國軍操作,但明顯可見美軍顧問團與廠商出謀劃策的身影,也讓美國得以掌控中國大陸沿海航空兵力動態。即使後來美國拉攏中共、撤出顧問團、和中華民國斷交,仍保有對台非正式的軍事技術輸出,為天網防空系統埋下伏筆,影響持續至今。
-
從東引雷達站回顧美台協防期間,空軍戰管雷達演變史(上)【觀點】
|政治台灣的戰管雷達防禦架構,說是美國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1979)期間所協助建立並逐步完善的,並不為過。例如從1950到1970年代之間,空軍先後換裝功率更強的搜索雷達與測高雷達,又將重要的雷達站遷往高山,並在東引設置前進雷達基地,都是為了擴增雷達涵蓋範圍、增加防空預警時間而進行的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