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8人登山隊伍登能高山後分開行動,成員中有人體力不支、斷糧受困而對外求援,但因中橫坍方不通,救難人員得繞半個台灣前往救人,所幸全數獲救。但是,萬一天候更加惡劣或隊員狀態不佳,這就可能是一場嚴重的死亡山難,如何避免再有下次,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日前因影片創作者前往新竹霞喀羅古道進行淨山活動,不料清出的上百公斤垃圾中,疑有日治時期的玻璃瓶被當「垃圾」回收,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此事件涉及兩核心議題:(1)如何分辨垃圾與文物?(2)山林就應該回歸原始自然,為何要容許廢棄物的存在?
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國人無法出國導致國旅大爆發,山區也無一倖免。不僅近年山難數字飆升、山區擁擠、商業團佔位,以及大量遊憩需求產生的排遺問題,在在顯示人民的戶外教育有待加強外,也凸顯台灣山域管理體制有待革新。
2019年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後,山難頻傳、救難人員疲於奔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有輿論認為搜救應採付費制,以遏止山難亂象。然而綜觀戶外大國,他們面對山難意外的應變體系為何?又是怎麼看待搜救收費議題?而台灣如何借鏡國際,整修目前紊亂的山域管理體系?
2019年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後,山難頻傳、救難人員疲於奔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有輿論認為搜救應採付費制,以遏止山難亂象。然而綜觀戶外大國,他們面對山難意外的應變體系為何?又是怎麼看待搜救收費議題?而台灣如何借鏡國際,整修目前紊亂的山域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