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音公司的「星艦」太空艙進行了第二度的飛行測試,並在週末與國際太空站接駁。而在俄羅斯方面,由彈道飛彈基地轉型的「普列謝茨克」太空發射場,也在星艦升空之前不久,把俄軍的遙測衛星Bars-M送上地球軌道。
屏東旭海火箭發射場正式啟用之後,近日將進行「HTTP-3A」第二節火箭的第一次飛行測試,可望成為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最近這幾年台灣也持續推動第三期太空計畫,預估到2028年之前要投入251億自製衛星發射。與此同時,也陸續在2021年、2022年通過「太空發展法」,以及讓「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期待能提升科研能力,並協助產業布局,跟上全球的太空發展潮。
俄烏戰火未停,西方國家聯手制裁俄羅斯,讓俄羅斯經濟大受打擊。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署長羅戈辛在推特上宣布,俄國退出國際太空站ISS和其他聯合太空計畫,他表示,只有西方國家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才有可能會恢復合作。國際太空站ISS由美國航太總署、歐洲太空總署、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等多個國家單位共同合作運轉。俄烏戰爭爆發後,原本ISS是唯一俄國和其他國家在共同合作上,還保有的國際太空計畫,如今由於各國沒有意願
俄烏開戰讓東西方兩大陣營關係,陷入後冷戰時代空前的冰點。對此,太空與天文學界相當擔憂,認為美俄投入相當資源、深入合作的國際太空站,原本可望延長服役年限到至少2030年。現在因為戰事增添變數,可能造成太空研究空窗期。
為提升聯合號與進步號太空船,對國際太空站運補人員與物資的競爭力,俄羅斯太空總署日前宣佈將加緊實驗,希望能把現行從升空到接駁的雙軌道程序,簡化為單一軌道程序,讓太空人待在太空船的時間,可以由目前至少3個多小時,再減為2個小時。
2021是探索太空大爆發的一年,維珍銀河,藍色起源與SpaceX三大太空科技公司,都把素人送進太空,體驗無重力狀態。太空不再是凡人難以觸及的領域,這星期登場的2022年CES消費電子展,新增航太技術項目,太空飛機實體大小的模型亮相,未來頻繁的太空旅遊,太空研究,甚至在太空生產製造,已經不是夢想。
美國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在台灣時間八號深夜11點29分,進行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周邊聚集了將近100萬民眾一同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亞特蘭提斯號這次的任務內容,主要是運送補給品和實驗設備,到國際太空站。不過,由於亞特蘭提斯號是最後一架可用的太空梭,因此貨艙裡還裝了小型的俄羅斯太空艙備用。亞特蘭提斯號預計12天以後返回地球,正式結束30年的太空梭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