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評論
-
解決「製造問題」的人以後——監護處分修法的未竟之路【觀點】
|社福人權2019年發生的台鐵刺警案,促使監護處分制度受到高度關注並完成修法,除拉長監護期間外,次數也得以不斷延長。然而,監護處分修法卻也留下諸多問題,例如犯罪情節輕微一旦連結到監護處分,法律效果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此外,監護處分如何符合正當程序之要求,都是社會安全網有待完善的未竟之路。
-
「不要打假球」永久禁入場後,中職的球迷行為準則在哪裡?【觀點】
|生活5月底,一名場邊觀眾在中職龍象大戰時,疑因不滿球員表現而大喊「不要打假球」,並對前來勸阻的賽務人員比中指。事後中職聯盟與味全龍球團決定對該球迷提告公然汙辱、誹謗,並祭出終生禁止入場的處分。而在風波過後,中職也應制定「球迷行為準則」,清楚定義不當言行,並表達聯盟對球員和球團的重視。
-
台義爭女案違憲判決——追求子女最佳利益,切勿本末倒置【觀點】
|社福人權憲法法庭27日針對台義爭女案作出史上首件裁判憲法訴願判決,指出普通法院在審理本案時,未讓8歲女童有陳述意見機會,乃屬違憲。然而,在目前的家事審判實務上,將未成年子女請到法庭上來,非但極其罕見,甚至是多數家事法官極力避免的;而此並非否定子女有其意願,也不是否定子女表達意願的權利,而是為了在審理程序中,貫徹追求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的理念。
-
棒下果真出孝子?試論司法院「裁判品質提升方案」【觀點】
|社會司法院擬推行「裁判品質提升方案」,要求各級法院院長每月抽閱所屬每位法官一篇判決書,希望去除外界對於法官恣意之錯誤印象。但實際上,那種錯誤印象跟裁判品質向來無關;只因為極少數引起非議的判決,就將全體法官當賊看,只會讓審判環境更加惡化,無助於提升裁判品質。
-
不是正在做就是正要做——減輕司法負擔草案是血汗司法解方?【觀點】
|生活司改會日前提出「減輕司法負擔草案」,相關措施雖可減輕目前司法實務工作者的負擔,但多屬枝微末節,難以期待能起多大成效。此外,以審判的角度來說,部分草案內容,有些已是目前正在做、或是正要做的了。
-
司法權跨不出國界,臉書市集詐欺案的偵查極限【觀點】
|社會隨著網路應用多元,網路犯罪也隨之盛行,國內平台業者因應相應網路詐欺也加嚴自身平台控管機制,但面對如臉書市集(Facebook Marketplace)等境外平台詐欺案四起,由於這些平台的網路資料儲存於境外,不僅調取資料困難,更因業者並未在台落地形成難以管制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