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環太軍演共有26國參加,美軍首度派出海獵人號(Sea Hunter)、海鷹號(Sea Hawk)、遊騎兵號(Ranger)、以及牧羊人號(Nomad)等4艘無人水面艦參與測試,而這4艘無人艦至少會擁有反潛、防空、反彈道飛彈與後勤補給能力,成為傳統水面艦隊重要輔助戰力。
中國在軍力快速發展下,開始在涉及自身國家利益地區展開戰略巡弋。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攔截的目標,也從前蘇聯、俄羅斯轉變為中國軍機為最多。目前中國軍機往東海穿過宮古海峽,進入菲律賓海進行長程演訓已是常態,對台灣的威脅也與日俱增。
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所領軍的龐大艦隊,日前穿越宮古海峽,在石垣島南方、台灣東方的菲律賓海一帶,進行大規模的演習,此次距離台灣東部海岸線只有250公里左右,對我國的威脅不言可喻。就戰略上來說,這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預演,也展現出中國已具備全面包圍台灣的能力,台灣的防衛角度,必須開始注意來自東邊的威脅,構思一套針對菲律賓海的作戰計畫。
從烏克蘭戰事經驗來看,在激烈的城鎮戰中,可用於攻堅與反制敵方輕型裝甲車的反裝甲火箭彈,需求量大,但目前國軍所採購的紅隼火箭彈卻非常有限,常備部隊應加快換裝紅隼火箭彈的速度,並逐步增購目前數量較少的標槍飛彈,使基層部隊擁有更完備的反戰車能力。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中,烏軍利用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與反裝甲飛彈重創俄軍,讓許多人認為台灣應學烏克蘭,全面發展不對稱戰力,但陸海空三軍武器系統差異甚大,若全面以不對稱戰力作為建軍標準,並不妥當。國軍應思考,重要的武器發展或採購計畫,應該尋求配套與支援措施,確保這些關鍵裝備的存活率,並積極思考哪一些不對稱戰力的發展方向,對台灣真正有用。
2月5日一架不明飛機闖入馬祖東引上空,媒體報導,軍方未在第一時間反應的原因,在於這架闖入的民用型運-12是在民航機場起飛,飛行速度慢,高度又很低,而此可能意味台灣防空系統與反應程序可能有所不足,難以處理極慢速、極低空、身份不明的小型目標。
俄羅斯展開入侵戰爭迄今遭遇烏克蘭激烈抵抗,普丁上月底更無預警宣布核嚇阻進入特別警戒戰鬥模式。事實上,今年1月核武俱樂部的美俄等5個成員,才剛發表避免核戰的聯合聲明,然而普丁正採取核戰略企圖迫使烏克蘭投降。普丁是否真會使用核武,必須先從俄軍的核戰略思維談起。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震驚世界,俄國總統普丁籌備這場侵略戰爭達一年以上,如今觀察俄羅斯當初的一系列動作,更能看清普丁入侵烏克蘭的全盤計畫與開戰準備4階段,而台灣從中能得到哪些警示?
24日俄軍展開入侵烏克蘭軍事行動,俄軍的作戰目標是什麼?本文就俄軍發動攻勢後72小時的進展,結合俄軍的編制與戰法,淺談本次戰事的大局觀。
大年初五,一架不明機飛越國之北彊東引上空,並透過社群媒體「東引大小事」的群組炸鍋,事後國防部判斷不明機為運-12運輸機。而受限於雷達限制、事發氣候條件與人員操作問題等,東引空防的滲透危機不得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