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已然成為台灣日常風景,尤其新冠疫情開啟遠距教學模式後,更助長「指尖失控」的現象。當這些出生在網路與數位載具時代的「數位原住民Z世代」,陷入16:9的世界中無可自拔時,將重擊孩子的大腦發育,讓思考、閱讀、說話、社會性發展全面停滯,並衍生親子衝突及師生角力問題。南投縣人和國小呂家賢老師耗時近四年,陪伴一群沉迷網路世界的學生,奪回數位載具主控權,使其成為孩子們飛翔的翅膀,而非囚籠。
因為不滿年終獎金不如同集團的長榮航空,長榮航勤在跨年期間集體請假,造成長榮航班大亂;而中華航空旗下的桃園航勤,也一度醞釀在春節罷工。這群負責機場地勤業務的勞工,過去兩年也在第一線面對疫情的衝擊。為什麼在觀光復甦的此刻,勞資爭議一觸即發?
台東太麻里各地正進行地方創生,為部落點亮光芒。已經走了11年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從一間廢棄小學搖身一變,不僅提供部落就業機會,也帶動多良車站發展。部落族人也經營民宿及文創工作室等,為太麻里創造更多觀光景點。
台灣房市長期趨勢向上,但在美國升息縮表之後,全球市場齊跌,房市由於有遞延效應,是金融商品輪跌的最後一棒。比起各國房價已經大跌,台灣因為升息幅度小,2022年出現交易量萎縮,還看不到明顯跌幅。不過從房市專家、第一線不動產業者到建商,都預估房市到2024年仍不太樂觀,而購屋族最關心的是,房價何時有感下跌,跌幅有多少?
111年10月13日台灣國境解封以來,沉寂已久的觀光旅遊業也正式踏上復甦之路,然而國內就業市場結構出現巨大變化,111年年底提供工作數最多的產業,不再是電子資訊半導體,而是飯店餐飲服務業,其中又以旅宿業缺工最嚴重,面臨調薪壓力與市場競爭的兩難。
2022年是歌仔戲榮耀的一年。歌仔戲的代名詞楊麗花、演員陳亞蘭、名伶唐美雲先後奪得傳藝金曲獎與金鐘獎等獎項。歌仔戲相關報導攻占各大媒體版面將近兩個月,彷彿又回到20世紀上半葉的歌仔戲盛世。然而,台灣本土發展出長達百年的表演藝術歌仔戲, 在鍍「金」後便因此突破同溫層接觸更多觀眾嗎?我們採訪的歌仔戲從業人員皆表示,要培育有專業有創意的戲曲演員,同時也要培養懂得欣賞戲曲的觀眾,缺一不可。
AI機器人大量進駐需要人力勞動的服務業,業者估算,AI機器人在餐廳支援送餐,平均每月可以節省2個人力;在飯店24小時待命引導客人、遞送毛巾,則可以抵掉3個人力。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醫療工會抗議健保調漲,但血汗醫護現狀依舊,調漲後的給付全進了醫院的財務大水庫。而在醫療法上,醫療財團法人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需具有公益性,但醫改會從財報分析發現,有些財團法人醫院已成財團的小金庫。偏鄉醫院致力於公益,但對於其他享有稅賦優惠的財團法人醫院,該如何監督?
台灣醫院最主要的盈餘來自業外收入,而在健保制度下,給付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取價差,自費項目更是重要財源,使醫師必須衝高業績,或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愈來愈艱辛的現象。
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但卻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以及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又該如何突破同溫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