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18日表示,根據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當前海洋是至少2萬6千年以來最酸的時刻,因為海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產生化學反應;酸海使得海洋暖化速度加快,南極冰河融化,導致過去10年間,海平面就上升多達4.5公分。
澎湖前幾天,有6名潛水客,被海流沖走,最後順利獲救,但現在有海洋志工提出檢舉,他們當時揹著漁獲上船,疑似違法捕撈龍蝦、饅頭蟹等海洋生物,多達10公斤,而農漁局表示,如果民眾使用潛水器,涉及捕撈,依漁業法,可以裁處最重30萬元。
亞馬遜雨林能淨化空氣阻擋暖化,被稱作地球的肺;而地中海底也有個肺,是一種名為「大洋海神草」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亞馬遜雨林還要強。這種海草床廣泛分布在西班牙、賽普勒斯到北非突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不過受到汙染與海底拖網等人為破壞,地中海之肺也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
不滿《海洋保育法》草案已在立法院擱置2年,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今(4)上午搬來超大型海洋生態展示櫃,來到群賢樓外,批評如果再不立法通過、好好保護海洋,將來海裡恐怕沒有魚,只有垃圾。擔任內政委員會召委的民進黨立委張宏陸辦公室,則承諾5月30日將排審。
法國西岸比斯開灣,今年以來已發現400頭死亡的海豚。海洋保護組織認為,過度捕撈以及使用流刺網等漁具,是造成海豚死亡的主要原因。他們除了用比較激進的手段示威,來喚醒民眾的保育意識,也呼籲法國政府要有所作為,否則海豚將面臨滅絕危機。
主要生活在熱帶的巴西吻海馬,過去因為缺乏立法,遭大量捕撈販售。近幾年在政府與復育單位的努力宣導下,讓族群數量顯著提升。另外在澳洲,則是有漁民決定,逐步淘汰塑膠製成的漁具,他們用自製不銹鋼魚籠,減少製造海洋垃圾。
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智能海洋館於3月25日開幕、3月26日起試營運,是首座結合首座海洋生物與科技發展、虛實整合實境的水族館。不過地方議員批評,館方展演海洋生物卻未取得展演動物許可,也質疑部分建築物未取得執照就開放,對此海科館做出澄清。
澳洲國寶大堡礁最近歷經南半球夏日的極度高溫,部分水域升溫攝氏2到4度,已經出現輕重不等的珊瑚白化情況,如果確認屬於大規模白化,這將是1997年以來的第6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日在當地展開探訪,結果將攸關大堡礁世界遺產的地位。
塑膠製品被丟到大海後幾乎難以清除,多數最後沉入海底。最近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檢視全球研究,預估塑膠海廢到2050年會4倍成長,塑膠廢棄物也會碎裂變成「微塑膠」,更容易進入生物體內,帶來嚴重生態危害。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過去幾個月,海邊不斷有海龜死亡。經過解剖後,幾乎都由誤食塑膠垃圾所導致。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塑膠垃圾已嚴重威脅海洋生態,再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可能增加到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