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起,《驗光人員法》通過之後,驗光師及驗光生已是台灣醫事人員之一,必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替民眾驗光。驗光師公會表示,儘管社會對驗光師還不太熟習,但其實驗光是很專門的技術,除了可以協助身障者精準配鏡,也可透過醫材來幫助「兒少視力保健」。
2022年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5位受邀來台的聯合國專家擔任審查委員,連續3天與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代表對話後,針對台灣兒童權利重要議題,提出72點結論性意見,希望促進兒童權利公約實踐及努力。兒權公約國際審查落幕,委員們肯定政府近年修正通過《自殺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也建議在各項公共決策中,落實課綱設計兒少參與,促進兒童權利公約的實踐。不過今(18)日上午的
近期,陸續傳出有唐氏症少年買餐點,或是妥瑞兒看電影等類似事件,也讓特殊需求兒少的相關議題備受關注。家扶基金會公布最新調查,有8成以上的兒少,願意和特殊需求兒少交朋友,但卻有近6成兒少觀察,他們沒有什麼朋友,甚至有5成發現,他們會被取不好聽的外號。專家指出,針對特殊需求兒少,在落實共融教育同時,家長們也要採取比較接納的態度,鼓勵他們進行友善互動。
兒童權利公約第2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即將於14日登場,13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上午舉行記者會,剖析台灣這5年來在兒童人權的實施現況,發現目前有校園不夠友善、兒少的專業性健康與生育保健教育不足等問題。
兒福聯盟公布2022台灣國高中生飲食習慣調查,發現近3成5的孩子習慣在外解決晚餐,過半兒少外食時以零食或飲料做為正餐。而近3年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加上外送平台方便,過度點餐及吃過量,衍生出防疫胖一圈的問題。
兒童虐待、兒少疏忽問題層出不窮,國家衛生研究院邀請學者分析,世界各國對於風險家庭的援助與照顧模式,發現台灣對於弱勢族群,缺乏「親職教養能力的培訓」、「一站式在地化社區服務」等協助。
數位時代來臨,讓網路的使用機會增加,其中也包含兒少族群。但根據「iWIN」的分析報告指出,去年接獲的3千9百多件申訴案,以性私密影像外流、有害兒少物品等情況最多。至於兒少的霸凌行為,經過交叉比對,發現霸凌受害者,以及加害者有高度重疊,而且有遭遇到網路霸凌的人,在現實當中,也很有可能有類似經歷。
因應數位時代發展,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擬定了「數位中介服務法」,希望在保障人民權益同時,建構可信賴的網路環境,並召開多場說明會。但上午的專家、民間團體說明場次,有不少與會者認為,雖然立法的立意良善,可是規範中談到要設立專責機構,以及政府相關單位能要求平台為特定言論加註警語,這可能會影響言論自由,因此要怎麼做還有待商榷。
台東某兒少安置機構前林姓主任猥褻少年案,經監委葉大華、紀惠容及林國明調查,除了彈劾台東地院前主任調查保護官洪幸、士林地院法官姜麗香和高雄地院法官侯弘偉,今(12)再針對台東縣政府輕縱包庇該機構人員對孩童的不當對待,提案糾正台東縣政府,並要求議處相關違失人員。
因為疫情影響,物價不斷上漲,也衝擊弱勢家庭生計。社福團體從資助的2000多位弱勢兒少調查,發現有將近4成5都需要外界援助,尤其是經由社工等人來陪讀、陪伴,可以協助兒少補強課業、建立信心,呼籲各界幫忙設立更多的陪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