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職從里長到總統皆可民選,也已透過公民直選選出6任總統,但這樣的民主現狀是否足以令我們安心?包括V-Dem、自由之家等國際上多所研究民主體制的機構,皆指出近10年來全球民主國家數量正在減少,走向威權專制的政體反而增加。這波民主消退浪潮,帶來什麼警訊?
聯合國難民署(UNHCR)16日發布報告指出,至今年5月,已有超過一億人被迫流離失所,其中包括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加深歐洲地區的難民危機,迫使烏克蘭770萬人流離失所,超過513萬人淪為難民。超過一億人被迫流離失所,除數據上升速度創下新高,也等於全世界每78人中就有1人被迫失去家園。
華倫堤娜.布坦可今年19歲,出身基輔(Kyiv),現為烏克蘭最大出版品銷售平台Yakaboo的國際市場發展部主任。她認為,「戰爭」表面上是一個直接關乎存活與否的問題,但在混亂失序的戰時階段,人們會試圖理解與形塑自我,她說,文學不僅能讓讀者了解「我是誰」,也能在戰事中扮演心靈的庇護所。
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30年前在蘇聯解體時,獨立重生。而這個人口只有130萬的國家,靠著政府積極推動E化,成功轉型成為數位國家。在投資環境優於其他歐盟國家,以及基礎建設完善下,該國人均新創公司的密度,在全球數一數二。
昔日的磁磚王國台灣,在全盛時期產量曾為全球第五強,國產磁磚業者達120家,但2000年後,國產磁磚陸續受到中國磁磚「洗產地」,以及2006年開始,來自東南亞的低價磁磚傾銷,國內業者相繼關廠,如今僅剩22家。低價磁磚傾銷不僅衝擊國內產業,更造成市面上磁磚品質混亂、難以掌控的亂象。面對這場反傾銷大戰,最後又孰勝孰敗?
聯合國2758號決議通過50年,回顧2758號決議,如何從中國代表權問題演變為「一中原則」的國際化、進而排除台灣參與國際的空間?面對近來國際挺台聲浪四起,台灣又該如何務實檢視自身定位參與國際,破解2758號決議的中國詮釋權成當務之急。
國家語言發展會議,自七月底開始就密集針對國家語言尊榮感、生活化、學習力及應用力、等四大面向展開論壇,蒐集意見後,9日正式大會。對於是否成立台灣手語委員會,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目前還是與教育部一起負責,之後可以請行政院研議規劃。
蔡英文今日的國慶談話,主題為「共識化分歧 團結守台灣」,共分為五個部分。總統國慶演講中,提到本國名稱時,蔡英文使用了「中華民國」9次,其中有3次是使用「中華民國台灣」,另提到「台灣」47次。 當提到中國時,則以「中國」4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次和「北京當局」1次,均沒有使用「中國大陸」和「大陸」、「對岸」稱呼中共。而在過去的國慶談話中,蔡總統曾用「對岸」、「中國大陸」或「大陸」來表示對岸政府。
國家語言發展會議開跑,針對4個主題,展開8場線上會議的討論,當中對於國家語言生活化,與談人當中的聾人代表顧玉山提出希望像美國一樣,將聾人教育從特教系當中獨立出來,也希望設立手語翻譯的專門科系。聾人協會理事長林哲瑩則期盼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及電視台。至於蒲公英聽語協會理事長謝莉芳認為,可以由年輕的聽障者發揮創意,來賦予手語新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