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的強震重創土敘兩國,國際社會搜救人力與援助物資盡出,在第一時間送往土耳其,但是鄰國敘利亞遲至10日,才由聯合國透過過境點送入第一批救援物資;災民也抨擊,在這場毀滅性災難中乏人問津。同為受災之國,敘利亞因為內戰與複雜的國際情勢,顯得孤立無援。
受到全球糧食、燃料價格不斷上漲影響,各國民眾生活苦哈哈。儘管巴拿馬政府,已經宣布調降燃料、部分食物價格,仍有上千人上街遊行,抗議通貨膨脹跟政府貪汙。阿根廷也出現農民暫停糧食跟牲畜交易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徵稅太高、也要求提供柴油燃料。
6月10日,馬來西亞首相署宣布廢除強制死刑,被各界視為是邁向「全面廢死」的重要一步。不過,廢除強制死刑不代表馬來西亞往後都不再執行死刑,而是讓法官在處理犯下謀殺、走私毒品等罪行時,能行使量刑的裁量權,決定是否處以死刑。
民營正聲電台的大股東漢儒與華儒兩個基金會,過去是由軍方出資成立,國防部最近要求兩基金會修改章程承認由政府捐助成立,不過漢儒基金會回覆國防部歉難照辦,軍方表明維護國產的立場,必要時將採取法律作為。
過去2、3週,波蘭人對烏克蘭難民的熱情援助,佔據各大媒體版面,但隨著戰事不停,烏克蘭難民數量也不斷增加,截至16日,光是波蘭就接納了快200萬烏克蘭難民。有當地志工就指出,中央政府和歐盟並未提供足夠資金與協助,熱心投入的民眾已心力交瘁,食物、衛生也成問題,住宿空間更是嚴重匱乏。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災,當時全球包含台灣有55個國家、地區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不過在過去幾年,由各國專家學者進行的風險評估調查與檢驗報告後,至今年2月前全面禁止福島及周邊地區食品進口的,只剩下台灣與中國。而2月8日起,台灣也宣布有條件解除11年的禁令,不過目前還沒有業者提出輸入申請,政策開放後業者觀察市場風向,也細細評估消費者的意願與需求。
11月24日,索羅門群島首都發起示威活動,從原本的和平抗議變調,出現為期3日的失序狀態,之後情勢很快平靜下來。台灣主流媒體多將此事件連結到2019年9月索羅門政府決定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在國內引起反彈。中國因素確實扮演重要因素,但事件的起因更為深遠與複雜。
高雄城中城大火奪走46條人命,凸顯社會住宅的迫切性。為了落實居住正義,2016年民進黨政府提出8年2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到現在全國社宅興建達成僅有4萬8千多戶。日前內政部長花敬群公開表示,因疫情衝擊,導致許多旅館難以經營,規劃將與旅館業者合作,轉軌作為社會住宅。
2019年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後,山難頻傳、救難人員疲於奔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有輿論認為搜救應採付費制,以遏止山難亂象。然而綜觀戶外大國,他們面對山難意外的應變體系為何?又是怎麼看待搜救收費議題?而台灣如何借鏡國際,整修目前紊亂的山域管理體系?
日本第3次緊急狀態延長到月底,東京都對餐飲、娛樂業的限制,卻出現跟中央不同調。日本政府宣布,占地超過1千平方公尺的商業設施,只需要縮短營業到晚上8點即可;但東京都政府卻要求,除了販賣生活必需品的商場,其餘都應該暫停營業,讓民眾、業者,不知該遵從哪一方的標準,抱怨連連。 日本第3次緊急狀態,從12日開始延長到月底。進入延長期後,卻出現日本中央跟地方政府,防疫不同調的情況。像是中央認為,用地超過1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