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0年在屏東大學首創開辦自立生活專班,讓心智障礙青年學習生活技能,提供實習機會。3年過去,今(20)日上午7位學員結業,其中4人也將踏入職場,開始新的生活。
在高齡少子的社會,兒女可能散居各地,老老相依成為趨勢,萬一兩人都生病,就會成為社會越來越大的難題。比台灣提早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歐洲國家發現,職業照顧者相對缺少,必須善用資源補足長照的缺口,所以應該在社區開發非正式照顧者,讓這些非正式照顧者進行訓練學習,來支持老老照顧。多元整合並開發非官方的人力資源,像是志工、非正式照顧者,都是社會整體互助力的展現,也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補足社會安全網的重要關鍵。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楊富民介紹,「我們現在在的地方,是以前豐裡國小的大門,這邊才是以前村子裡面最重要的街。」日治時期,豐田有4個部落,中央山脈的底下叫山下,接近鳥居的叫森本,大平在靠近花蓮溪的地方,地勢比較平坦,而中里代表行政區域,是最中心的地方。楊富民說:「國小包含這兩根石柱,其實是當時留下來的,移民指導所就是以前日本時代,日本移民們他們來到這邊的時候,他們要去的第一站。」他表示,當時大家會在
位於桃園市的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是全國唯一一個提供脊髓損傷者重建訓練的專業機構,二十多年來到這裡接受生活重建或職業訓練的學員中,從年齡最小的國小生到84歲的資深長者都有,他們不放棄任何一位傷友,最大的核心價值除了提供同儕的訓練及陪伴外,整個機構都是由傷友組成,55位員工中傷友就佔了7成,讓進來這個環境的學員比較容易融入與適應。根據統計脊髓損傷者受傷的原因中,車禍佔了45%,其他則包括病變、高處跌落、運動傷害等因素。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的生活重建與職業訓練全都免費,訪視員也是由脊髓損傷者擔任。為了找出更多的傷友,中心也把關懷延伸到安養機構,希望讓更多傷友的人生能夠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精準長照有別於精準醫療,並非要將人的失能治好,而是讓更多人可以過有意義、快樂的生活。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會有更多比例的長者需要被照顧,但與其讓照護成為沉重壓力,不如思考如何讓長者可以對生活有期盼的動力,而能夠適度照顧自己也支持他人。社會時空不斷改變,台灣的長照理念也在不斷進化中,同理與用心同時實踐,才能豐富彼此的人生。
過往農村社會的時代,往往只要家裡有事,左鄰右舍都會彼此幫助,這樣互助的精神,如果在現在的社區營造形式來看的話,是一種共生的概念。透過社區所建立的平台,以及各種服務模式,社區居民可以彼此互相幫助,是共生社區最主要的精神。
今天2月21日是聯合國世界母語日,文化部從上週五一連三天舉辦「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總統蔡英文也出席開幕式,強調從111學年開始,中小學本土語言課列為必修,是政府立法保存母語的決心,也期待各界打造友善使用母語的環境,實踐母語生活化。
《瀑布》為導演鍾孟宏執導的第六部劇情長片,由賈靜雯、王淨主演,影片入圍金馬獎含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11項大獎,並將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瀑布》以2020年疫情下的台灣為背景,講述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母親,與女兒之間日益關係緊繃的家庭故事。
體檢全台軌道建設報導,持續關注營運25年的台北捷運,帶動北北基的各條捷運軌道建設,在持續延伸。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許多問題,比方雙北市對於捷運的經營權爭段,還有部分地區的民眾,擔心生活環境和品質,會受影響,並非全然歡迎捷運。以及未來,要如何和基隆捷運整合等議題,都是備受關注。至於捷運建設能不能繼續促進城市發展,進而連結北北基桃?有學者認為,各都市端,都必須要強化轉乘配套,才有可能,形成整體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