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穡的家私來講俗諺,紹介以前農村社會過生活的寶貝,嘛透過遮的物件,予線頂的人知影台語的講法佮趣味的故事。母語老師 黃玉雨:「足濟物件攏已經失落,這个俗諺語嘛是古早寶,像以早昔時賢文,古早人的話,我攏感覺講彼足好的,應該愛閣略仔共推廣,愛閣略仔予人知,教予囡仔」。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這陣開始用網路直播推廣台語,逐禮拜攏有無仝的主題,希望用生活化閣趣味的內容,吸引予少年人學習台語。。嘉義市母語文
嘉義縣有一位、種柑仔蜜的青農黃名毅,閒冬的時用相機記錄臺灣的農村產業佮生活,2016年閣捌提著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第二名,希望用相片予逐家發見臺灣的農村好景。
臺南將軍區有一位拗鐵線的藝術家,伊用鐵線拗出祖先攑鋤頭種作的種種情境。共農村的日常生活用鐵線拗出來。 用白鐵仔做的婦人人,戴瓜笠仔、擔粟仔,就算大腹肚,抑是照起工無閒做穡,早期農村社會的婦女勤儉骨力,為生活打拚的情境,就展現佇鐵仔藝術家林允力的作品內底。 摃鐵仔,塑造形體,台南市將軍區的鐵仔藝術家林允立,為著感念祖先對土地的尊敬和保護,伊就用幼路的手法,佮早期農村社會,農民看天公伯食穿,規年通天,
科技太方便,我們已經很難想像,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生活。不過,在阿根廷有一個年近八十歲的老先生,他崇尚自然,已經住在山洞40年了。山裡除了沒有電線、也沒有自來水,餓的時候他就外出打獵,過著自得其樂的原始生活。 每天凌晨三點,公雞是盧卡的鬧鐘。起床後生個火,準備迎接新一天的生活。餓了,就拿著步槍外出打獵。口渴時,溪流就是他的水源。盧卡的大半輩子都在山洞裡度過。79歲的他,以阿根廷北部的一個山頭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了去年家庭收支調查,雖然因為經濟變好,貧富差距拉近到6.19倍,不過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感受,似乎跟政府公佈的數據差很多,學者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大部分民眾沒加薪,但物價卻一直上漲,所以民眾才會沒感覺。 頂著大太陽,一邊吃力地推著手推車,今年72歲的楊奶奶,因為丈夫過世,再加上兩個兒子都因生病無法工作,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儘管雙腳膝關節退化,脊椎也嚴重彎曲,但楊奶奶還是必須
聽障朋友,喜歡聽音樂嗎?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呢?來看看台灣的聽障朋友簡子堯,是怎麼樣用音樂享受生活。 只要有空閒,不管出門在外或在家,簡子堯一定音樂不離身。 聽障朋友 簡子堯:生活中真的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可以讓你快樂,可以抒解你的情緒。 聽障重度、如果拿掉助聽器音量要大到像卡車經過才聽得到的簡子堯,國小五年級才開始接觸音樂,聽到現在大四了,對音樂有他一套的見解。 聽障朋友 簡子堯:現在流行音樂
延後退休年齡,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經濟,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心靈滿足也重要,根據一項研究顯示,台灣的老人,覺得日子過的很快樂的,只有一成八。 種種花花草草,老年生活也可以多采多姿,參加活動來豐富生活,但是老人家的寂寞,卻在所難免。 沒有子女、一個人住,趙奶奶說快樂要自己找。參加社區活動,就是他快樂的來源,也是很多長輩認識朋友的管道。 一項由國科會委託進行的研究發現,覺得日子過的很好、很享受人生的
早期台灣農耕社會所使用的工具,現代幾乎看不到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農夫,將記憶中的農村器具,縮小比例,用竹子和磚瓦做成模型,累積作品已經超過百件,現在對外開放參觀,讓下一輩更能了解以前的甘苦生活。 十一歲就開始下田工作的阿生伯,體驗過早期艱苦的農村生活,也練就一身修理農具的功夫,不過現在已經七十三歲他還有另一項本領。 阿生伯製作的成品,都是根據真實器具縮小比例打造,而除了用竹子之外,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