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與相關單位,促成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納入我國永續發展實踐範疇,上市櫃公司投入資源支持國內文化發展,可在公司「治理評鑑」中得分,文化部預估今(2023)年可帶動30億元的文化投資。
由北藝大、藝管所舉行的2022十大藝文新聞票選,在今(27)日公布。民眾最關注的藝文議題,由故宮打破文物獲得第一。除此之外,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倉庫在日前發生大火,雖然沒有列入票選,卻依然獲得關注。學界和藝文界都盼望,能正視藝文倉儲的重要性。
「劇場視形傳譯」在歐美已經發展30年,最近台灣也有藝文團體舉辦工作坊,要培養台灣在地人才。請到的顧問就是美國手語翻譯員凱文.戴爾斯(Kevin Dyles)。他畢業於馬里蘭大學戲劇系,投入劇場翻譯工作已經25年,經驗非常豐富。劇場翻譯和一般手語翻譯有何不同?手語新聞透過視訊訪問,請他來說明實際提供服務的狀況。
疫情影響到的不只有觀光旅宿業和服務業,其實藝文產業也備受衝擊,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發布一份工作費用改革報告,指出現階段藝文工作者所面臨到的困境就是低薪,呼籲文化部應跨部會合作,修正法規,給予更合理的勞動條件。
為了要推廣台灣的藝文產業,文化部連續2年發行藝Fun券,還要偕同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推出藝文消費的回饋機制。從7月開始,只要在OPENTIX平台,有符合參與及消費等資格的消費者,都可以獲得紅利點數,能用來欣賞演出、聽講座等藝文消費折抵,希望能為台灣的藝文產業,帶來實質性幫助。
在公投最後倒數時刻,導演柯一正今(15)日號召藝文界人士呼籲「為下一代停建核四」,別讓後代子孫活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另外前國策顧問、知名文化人郝明義,也出席喊話,讓核四安息,重啟的公投必須投下不同意票。
疫情衝擊,直到現在許多演出還是無法全面解封,因此有不少藝文團隊,選擇數位轉型等方式來因應。文化部現在和流行音樂界合作,要推出10場線上的售票演唱會,要推動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