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月中科院和海空軍頻頻在東部和東南部海域進行演習試射飛彈,演習期間海空域都要關閉。有部分東部的漁民則反映,好不容易脫離了東北季風不能出海捕魚的天氣型態,卻又一連遇到管制,幾乎半個月不能出海,生計受到影響。不過國軍每年有編列敦親睦鄰的經費,作為演習的補償,但只撥到地方鄉鎮市公所運用,漁民無法受惠。
蘇澳順福漁83號2日上午8時多回報蘭陽漁業電台,指出有中國航空母艦群出現在台灣東部外海,有船長錄到了相關影像,且漁船距離艦隊最近大約只有3公里,不過目前尚未回港,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說,這一次是漁民距離中國艦隊最近的一次,漁會都會要求漁民遇到類似狀況時,第一時間要回報並且保持距離,他也憂心,如果中國軍艦常出沒,會影響漁民漁獲量。
主要生活在熱帶的巴西吻海馬,過去因為缺乏立法,遭大量捕撈販售。近幾年在政府與復育單位的努力宣導下,讓族群數量顯著提升。另外在澳洲,則是有漁民決定,逐步淘汰塑膠製成的漁具,他們用自製不銹鋼魚籠,減少製造海洋垃圾。
以前養殖紅蟳大多只能以人工捕撈野生蟹苗後養殖,主因就是人工孵化蟹苗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近幾年水試所育苗技術也開始技轉民間。不過今年野生的紅蟳幼蟲要價2元、稚蟹1隻3元,身價水漲船高,台南北門區永隆溝最近不少漁民就專門捕撈蟹苗賣給養殖場。
中油在桃園觀音外海興建天然氣第3接受站,漁民多次反應工作船絞壞漁網、離岸過近影響漁區,前年有漁民,包圍中油工作船通行,被檢方起訴,法院認為,漁民有表達言論自由,判被告無罪。
來自北美大西洋來的藍蟹,這幾年來在法國南部大量繁殖,把湖裡面的鰻魚和漁產都吃掉。不只危害漁民的生活,也破壞當地的生態,讓漁民感覺很煩惱,希望政府可以幫忙解決。
漁業署規定每年8月中到11月中,禁止漁船捕撈「抱卵母蟹」,不過政大副教授鄭同僚,日前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呼籲應該全年禁捕。今天漁業署舉行座談會,萬里捕蟹漁民反對,不過環保團體則表達支持,水試所則建議管制應慢慢來,可先從加嚴管制體長做起。
台灣近海的鰻苗捕撈期從每年11月到隔年2月底,雖然比起前2年的豐收盛況,今年的鰻苗捕撈是欠收,但由於這季鰻苗是走黑潮支流來到屏東枋寮沿海一帶,也讓屏東睽違一年,再度上演撈鰻金的盛況。不過面對近年鰻苗數量不斷減少,學者坦言想遏止過度捕撈,恐怕得東亞包含台灣等所有捕撈國一起保育,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