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廟宇的屋頂裝飾,是由剪黏師傅一片片手工製作而來,不過因為太過耗時費工,導致現在許多廟宇都改由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裝飾取代,使這項傳統的工藝越來越少見。不過當古蹟廟宇或是歷史建築需要修復的時候,還是必須要找有名的師傅採用傳統剪黏整修。鬼斧神工的工藝令人驚嘆,而這份傳統工藝的繼續傳承,也關乎著台灣許多古蹟廟宇的修復,還有年輕一代的工藝家是否能有繼續發揮的空間。
行政院文化獎在今天進行頒獎儀式,今年三位得主分別是人間國寶漆藝家王清霜,以及作家李敏勇,還有指揮家呂紹嘉。他們在工藝、文學和音樂領域的地位極高,而且也很努力提攜後輩,對於台灣的文化維護和發揚,具有重大貢獻。
由越南導演何黎豔(HÀ LỆ Diễm)拍攝的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入選為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此片描述北越苗(赫蒙)族的「搶婚」文化,主角琪的姊姊未成年就為人妻母,琪告誡自己別步上後塵,但除夕那夜,父母返家卻發現琪不見蹤影。導演長期蹲點拍攝的攝影機既親密又高度自持,呈現社會現實與紀錄片倫理的複雜度,見證並陪伴女孩們成長與自覺的過程。
台中霧峰的光復新村,近年陸續規劃成青創基地。不過文史團體認為,光復新村目前是以區塊性的規劃發展,缺乏整體願景,希望以故事館的方式凸顯文化意義。
金鐘導演劉嵩推出最新力作《南國啟示錄》,鄰近台灣的東南亞有哪些歷史文化、宗教,在現代化推進中,如何珍惜傳統文化,用新視角來探索東南亞的多樣風情,該系列紀錄片從明(3)日開始每週二在公視播出,讓觀眾跟著鏡頭一同深入了解,揭開東南亞的神秘面紗。
老師用原住民族母語,紹介野生植物,紲落來閣tshuā逐家來到山頂挽筍仔,過程全部攏用母語。透過新竹縣部落大學,向逐家推廣原住民教育族佮文化學習。新竹縣部落大學學員講,「遮的物件若是無人做,就會沓沓仔失傳,我感覺身為原住民有責任愛去學習。」新竹縣部落大學講師黃美萍講,「佇部落已經無人講族語,我的目的是想欲予序大莫習慣講漢話,因為自IN來帶動講族語的氣氛參傳承。」隨音樂跳舞,部落大學課程除了教語言,閣
每年冬天農忙之後,位於關山鎮的電光社區都會舉辦電光農村趣的慶典,內容有阿美族對抗清兵的雷公火之役戲劇表演,也有由部落裡阿美族與客家居民共同參與的巴歌浪完工宴。部落歷史的戲劇表演,成為族群創生的核心動力,就算偶有挑戰、困境,但時間永遠是他鄉變故鄉的最佳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