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和全球6所知名研究機構昨(12)晚公布人類第二張黑洞照片,這個人馬座A星黑洞位在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心,比上一次2019年發表的黑洞小2000倍,但距離也近2000倍,在銀河系中屬於超大黑洞,外型就好像甜甜圈一樣。
中研院團隊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繼2019年首度拍攝到黑洞後,第二次捕捉到黑洞影像。這次發現的黑洞「人馬座A星」(Sgr A*)是目前已知在銀河系質量最大的黑洞,比上次捕捉到的M87黑洞,距離地球更近2千倍,但規模也小2千倍,因此影像更難以捕捉。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這次的重大發現,再次見證台灣在全球重要科學發現中,持續佔有一席之地。
繼2019年發布史上首張超大質量黑洞照片(M87)後,中央研究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將於今(12)晚8時30分,與全球其他六地同步舉辦記者會,發表在銀河系中心的重大科學發現。據悉,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拍到某個星體。在這之前,讓我們先搞懂什麼是「事件視界」?EHT是一個怎麼樣的規劃?中研院團隊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若兒童罹患重症罕見疾病,雖然細胞、藥物治療是處置利器,但在有效性及副作用之間的平衡,仍是最大難題。中研院、和信醫院合作建置重症兒童基因變異資料庫,以及建立特異性免疫細胞製作流程,讓過去變異基因檢測需要1年,現在最快已經可以縮短到1個月。
台東池上鄉的池上斷層,是全世界位移速率很快的一條活動斷層,台灣地科界在這裡記錄到斷層潛移的觀測資料,累積相當豐富的科學數據。其中有位功不可沒的法籍地質學家安朔葉教授,從1981年開始每年到台灣進行研究,讓池上的活動斷層,成為國際地震研究的重點之一。另外中研院地科所在全台灣還有離島打造的30幾個寬頻地震站,除了與世界最大的地震資料中心進行資訊交換外,也在全球地震觀測上做出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平息,各國也持續進行疫苗研發。中研院在研究方面有新突破,由前院長翁啟惠和馬徹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支,能誘發出廣泛的保護性抗體和和T細胞免疫反應的廣效mRNA疫苗,還可以對抗各種變異株,並提供優秀的保護力。
中研院發表全球第1個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次世代mRNA新冠肺炎疫苗,在小鼠實驗中,產生的中和抗體「有效對抗Omicron病毒」,也能有效對抗其他的變異株!而感染科醫師分析,研發到通過人體試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目前還是鼓勵追加施打原始株疫苗。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昨(12)日向立法會,提出超過40項立法建議。其中,基本法23條國安本地立法,預估在6月前公布草案,港版國安法可能再加嚴。而親中港媒,在近期點名中研院學者吳叡人,發表評論違反國安法,成為台灣學界被點名第一人。陸委會強調,香港對我無管轄權,堅定捍衛國人自由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