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事件2年來全國一共就有800多件,現在救災裝備也趕不上綜合山難的救援型態。台東一位老農今天就捐台東縣消防局一輛可以開進更高山、狹窄山路的運輸車。
台東縣消防局最近密集接到山難救援案件,進一步統計,今年到現在已經出勤救援10件,但跟去年一整年救援13件相比,今年的山難事故有增加趨勢,且都集中在南橫山區。消防局呼籲到台東登山民眾,最好找可靠的登山團隊帶隊,千萬不要自行登山,身體狀況不好也不要冒險登山。
一支8人登山隊伍登能高山後分開行動,成員中有人體力不支、斷糧受困而對外求援,但因中橫坍方不通,救難人員得繞半個台灣前往救人,所幸全數獲救。但是,萬一天候更加惡劣或隊員狀態不佳,這就可能是一場嚴重的死亡山難,如何避免再有下次,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雪山在今年雪季期間積雪一度來到90公分,雪況是5年來最佳,吸引民眾登山朝聖。但根據統計,雪霸發生了近10年來最多的山難事件,共造成3死10傷。南投溪頭則有一位7旬老翁登山摔傷,挨餓受凍48小時後,被搜救人員找到順利救出。
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國人無法出國導致國旅大爆發,山區也無一倖免。不僅近年山難數字飆升、山區擁擠、商業團佔位,以及大量遊憩需求產生的排遺問題,在在顯示人民的戶外教育有待加強外,也凸顯台灣山域管理體制有待革新。
2019年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後,山難頻傳、救難人員疲於奔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有輿論認為搜救應採付費制,以遏止山難亂象。然而綜觀戶外大國,他們面對山難意外的應變體系為何?又是怎麼看待搜救收費議題?而台灣如何借鏡國際,整修目前紊亂的山域管理體系?
2019年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後,山難頻傳、救難人員疲於奔命的現象層出不窮。對此,有輿論認為搜救應採付費制,以遏止山難亂象。然而綜觀戶外大國,他們面對山難意外的應變體系為何?又是怎麼看待搜救收費議題?而台灣如何借鏡國際,整修目前紊亂的山域管理體系?
山林開放後,登山意外頻傳,大規模搜山,耗費大量人力與物力。有學校師生利用數位無線電波,開發超低耗能山難搜救快速定位系統,讓登山客隨身配帶裝置,以便搜救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人。 救難人員整裝上山,經過跋山涉水,終於成功救到落單受傷的民眾,但並非總是運氣這麼好,去年十二月在白姑大山失蹤的陳姓山友,搜救人員地毯式的搜索,找了半個多月,連下雪的惡劣天候也不放棄。 頻傳的山難及山域救援事故,往往發生在落單受
近年來,登山活動普及,不過山難救援案件也大幅增加,空勤總隊統計,去年出動山難救援的直升機架次182,是前年的三倍。去年一整年申請進入國家公園保護區的人數也高達29萬5千多人,營建署推測山難暴增,大多是因為山友經驗不足及缺乏準備有關。 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民眾出不了國,轉往戶外活動跑,尋訪山林秘境,加上登山活動日漸普及,去年一整年下來一共有29萬人次申請進入國家公園山域,但山難救援案件也暴增三倍。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