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中國暫停進口的鳳梨釋迦,造成農民恐慌,農委會訂出外銷、內銷和加工,幫農民銷售13000公噸目標。17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到台東說明銷售的成果達到9成,而且推出的鳳梨釋迦保險一共會理賠1億多元,幫虧損的農民。不過有農民認為理賠的計算無法反映大多數農民實際的損失,應該回到和中國談判解決。台東縣政府也向農委會提出,要和鄉鎮農會成立「類NGO」組織,跟中國洽談鳳梨釋迦能恢復進口。
最近雞肉、豬肉的價數一直咧起,農委會表示,因為飼料價數就占養殖成本的六成,特別是番麥價數,自疫情爆發了後,到今已經起100%。閣加上戰爭、極端氣候的影響,這價數衝起去,恐驚真歹降落來。親像國內連鎖的糋雞排業者,也講會調整價數,一塊雞排可能愛到80箍。
近來雞肉、豬肉價格接連上漲,農委會表示,因為飼料價格就佔養殖成本6成,尤其玉米價格這兩年來漲幅將近100%,加上受俄烏戰事還有極端氣候影響,雞肉、豬肉價格今年恐怕易升難降。國內連鎖雞排業者派克雞排也宣布漲價,各店依經營成本調漲5到10塊錢不等,雞排一片要價80塊。
台灣寵物市場規模有限,很多國外的動物用藥,廠商沒有申請許可證無法進口,導致不少動物醫院藥使用一般人用藥品來治療,日前也引發違法使用的疑慮,農委會決定簡化相關程序,也朝向推動寵物專用的動保用藥登錄制度。
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導致農業損失不斷,過去農委會發放的「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額度,約為平均生產成本的1到2成,現在重新檢討,有近200項調高金額。另外,為了讓救助更有效率,未來如果天氣參數達到致災門檻,只要確認種植將不再現勘,中央可直接啟動救助公告。
農委會公告自今年三月一號起,禁止輸入和繁殖比特犬,到明年二月底為緩衝期。但在2010美國有多項研究指出,禁養特定品種的犬隻,無法降低攻擊事件,而是飼主應預防犬隻攻擊才是正道。在2020年農委會開始預告禁養比特犬後,各地陸續傳出棄養潮,也衍生出收容所後續照養負擔和動物福利等相關問題。隨著動物福利和寵物行為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或許思考更多元的配套方式及策略,才能真正降低犬隻攻擊事件。
農業公費班學生四年學費全免、每個月還可以領零用錢,畢業後依成績可以領從農準備金,對有意接手家裡農場的年輕人很有吸引力。根據調查,這些公費農夫完成學業後,留農率非常高,將近百分百。透過科技協助,這些返鄉從農的年輕人,帶給農業不一樣的面貌。
面對農村人口老化及雇工困難等問題,農委會提出大蒜種植新政策,將斥資1億元補助農民團體採購播種、採收及乾燥農機,規劃在3年內完成台灣蒜頭全面機械化耕作,降低耕作成本並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和缺工等問題。
雲林多項農產品,受到三月連續大雨影響,導致咖啡豆裂果、瓜類著果情形不佳,延遲性災損讓農民叫苦連天。農委會18日針對雲林部分鄉鎮香瓜、咖啡、西瓜受損農作,公告達到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標準,受災農民19至28日可前往所在公所申請辦理現金救助。
今 (18)日出現在台鐵車廂的蛇類經農委會林務局鑑定,為紅尾蚺,不過牠並非存在台灣野生動物鏈的生物,研判為乘客攜帶上車的寵物蛇。另外自2017年起,中央已將抓蛇捕蜂業務回歸農政單位,民眾遇到蛇出沒時,不應再撥打119請消防員處理,而應聯絡當地動物保護處或農業局,才是正確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