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難行!

解密交通意外隱形殺手

Keep Riding
發布時間: 2021.06.02 最後更新時間: 2021.06.02

怪奇路現形記

錯誤的道路設計,有些看起來畸形無比,但絕大多數卻是隨處可見,已經成為用路人習慣的風景,但是潛藏的致命危機,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將從行人、機車、汽車三類用路族群的視角,找出數個不友善的道路設計,你可能會發現,要在台灣正確用路不違規,還真難!
夾縫中求生存的行人
你可知道,在台灣人行道是不被保障的設施?台灣的交通法規中規定,道路必須留設車輛行駛的空間,人行道卻常常是「視情況」留設,或是被騎樓取代。 法規的不完善、駕駛對行人路權的不重視、加上執法不夠徹底,讓走在路上的行人,反而成為最弱勢的用路族群。 下圖可點擊觀看範例:
汽機分流真的安全嗎
台灣汽車登記數量800萬台,機車數量則更多,超過1400萬台(統計至民國109年)。但在車種分流政策下,機車能行駛的空間大幅縮水,還常常要騎上狹窄的機車專用道、俗稱「狗洞」的專用地道,使得機車騎士成為最常肇事的一群人。 下圖可點擊觀看範例:
想好好開車就是這麼難
可以合法走在內線道的汽車,卻不見得如想像中那樣暢行無阻;路上的標線變化沒有規則,提醒標誌也不夠醒目,導致想轉彎的駕駛開在直行道,想直行的人卻開上左轉道。此外,分隔島上的美化植栽,還可能成為道路的隱形殺手? 下圖可點擊觀看範例:
原因與解方
早期的交通規劃許多構想參考美國的發展經驗,但是兩國的城市規模存在巨大差異,造成在地狹人稠的台灣,產生嚴重的不協調。 加上台灣政體結構,中央與地方均權,交通政策賦予地方政府自行管理後,權責又極為破碎,小小的台灣,交通管理卻「一國多制」。不過,仍有許多長期倡議改革之士,還想再為我們開創更好的道路。
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台灣道路,每年三千條人命的背後
重塑道路設計的想像:回歸人本交通思維 善用「由下而上」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