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孝為先?逢選舉開支票?

全台22縣市敬老金大調查

九九重陽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因此這天又被稱為敬老節。長者笑納數百至數千元紅包,地方首長頒金牌、贈金鎖,成了台灣重陽節的另類光景。 這筆地方父母官給長者的「小確幸」,卻長年被詬病為選舉支票,預算刪與不刪,讓縣市首長陷入「易發難收」的困局。
更新時間:2022/5/30上線時間:2022/5/30
測測看能領多少紅包
縣市
年齡
送出
您可以獲得
紅包!
全台-歲老人中,你的紅包排在⋯⋯

台灣老年人口成長快速 敬老金支出逐年增加

台灣老年人口成長快速,老化指數從2011年的72.2,10年內劇增至127.8,65歲以上人口達378萬。百歲以上老人也翻倍成長,十年前僅2千餘人,2021年已增加至4千多人。 老年人口增加,加上年紀越長發越多,敬老金支出勢必日益沈重,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全台非中央法定老人福利現金給付
重陽敬老禮金、老人慰助金、老年三節慰問金、敬老福利津貼、安老津貼等,統稱中央法定以外老人福利現金給付。
預算從2014年的64億,到了2021年直逼百億。
註1:人口老化指數用於衡量一地區人口老化程度之指標 人口老化指數公式:65 歲以上人口數 ÷ 0 - 14 歲人口數×100 註2:敬老金係指中央法定以外老人福利現金給付 資料來源:內政部、衛福部社家署

選舉有魔力? 敬老金紅包遇選舉就水漲船高?

P#新聞實驗室提取2019年監察院調查報告數據,並致電全台各縣市局處申請調用,資料更新至最新年度,共蒐集22縣市敬老金發放人數與總支出,再與各屆大選時程交叉比較,對照出各縣市重陽敬老金發放總額變化情形後發現,儘管各縣市老年人口數與基本資料比例組成不盡相同,難以直接比較,但單看金額變化,其中有7縣市的敬老金增減,與大選時程呈現正相關。

加碼後刪減再復活 北市敬老金命運多舛

台北市
首善之都台北市從1997年起,由社會局編列重陽敬老金預算,固定發給70歲以上長者,一年一千元紅包。 ❶2013年,郝龍斌第二屆任期間,將請領資格下修至65歲,並首次加碼且劃分4種金額級距
65至79歲每人1500元;80至89歲每人2000元;90至98歲每人5000元;99歲以上每人1萬元
,邁入百歲人瑞年領一萬元,自此北市重陽敬老金發放總額翻逾2.5倍。
❷2014年柯文哲就任,大刀一揮刪減重陽敬老金預算,設下排富門檻,僅開放低收入戶領取,發放總額從近7億縮減至約3千萬元。取消敬老金普發,柯文哲當時自曝民調因此下跌15%,他自嘲,「反正我還有足夠的民調可以掉。」 2022年九合一選舉再度登場,2021年底敬老金在北市議會起死回生,再掀北市朝野攻防。

預算每4年翻一倍 彰化縣祭排富護財政

彰化縣
❶彰化縣長卓伯源任內,重陽敬老金總支出皆維持在1.6至1.7億元,2014年底藍綠政權交替,縣長魏明谷上任,隔年調高敬老金,總支出翻倍至3.5億元。 ❷2018年,因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增加,縣府實現369競選政見
重陽敬老禮金369政策,65-79歲長者每人3000元、80-89歲每人6000元、90歲以上每人9000元。
,再次加碼敬老金,總支出再翻倍達7.7億,同年正也是魏明谷迎來連任挑戰的關鍵時刻。
2018年時任彰化縣長魏明谷,前往鹿港鎮拜訪百歲人瑞鄭王恨女士。(圖/魏明谷臉書)
時任社會處長王蘭心接受《自由時報》採訪時表示,敬老金預算太高,嚴重排擠其他社福補助基本額,若發放條件不變,2022年預算將推升至9.1億多元,是縣庫沈重負擔。❸隔年藍綠政權再交替,王惠美走馬上任後設下排富門檻
一般戶 65-99歲:1,000元;低收入戶65-79歲:3,000 元、80-89歲:6,000元、90-99歲:9,000元;不分身分100歲以上:1萬元。
,發放人次雖因人口老化逐年提升,但總支出大幅下降。

這3縣市 敬老金都在選後翻倍

雲林縣
❶2014年九合一選舉,李進勇提出一次性發放5千元重陽敬老金政見,上任後因財源之一「台塑促進電源開發協助基金」使用規範限制,隔年僅調漲至2千元,總支出從8千3百萬增加至1.6億。 2018年李進勇爭取連任,當時有雲林縣二崙鄉的長者出面高舉「白賊縣長,還我敬老金」布條,抗議5千元政見跳票,同年李進勇連任失利。
2018年底縣長張麗善就任,重陽敬老金一直維持既有金額。 ❷不過2020年,縣府決定擴大發放,但也同步設下排富門檻,支出金額約再增加1億,張麗善也在臉書致歉,「很抱歉!今年設『排富門檻』囉!」
南投縣
❶2014年林明溱當選南投縣長,隔年實現競選承諾加碼敬老金,總支出從前朝的1千7百萬翻倍至3千8百萬。 ❷任期第二年,林明溱再宣布放寬長者請領資格從75歲降低至65歲,總支出突破8千萬大關,並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南投縣敬老金支出直逼1億。
新竹市
❶前新竹市長許明財任內,新竹市敬老金總支出約落在4千萬元。 ❷2014年底市長林智堅上任,隔年提高敬老津貼至2千元,總支出翻倍至9千萬。

澎湖縣豪漲重陽禮金 引監院調查

澎湖縣
❶2018年時任澎湖縣長陳光復在年底九合一選舉前,拋出敬老金加碼至1年1萬元,遭外界質疑是政策買票,緊急煞車。
2018年時任縣長陳光復致贈長者敬老金。(圖/澎湖縣政府)
❷陳光復後連任失利,由賴峰偉當選縣長,不過敬老金加碼政策已獲議會通過,隔年由3000元調高至5000元,總支出也從4千萬劇增近1億元。 2018年陳光復的加碼之爭,也引起監院注意,時任監察委員江綺雯、孫大川歷時1年9個月調查發布報告,直指部分縣市財政不佳卻大發老人現金福利。

敬老金與選舉有關? 從中央到地方都承認的「事實」

2021年11月,台北市議會表決通過《重陽敬老禮金致送自治條例》草案,要求市府恢復發放重陽敬老禮金。市長柯文哲直指敬老金為短期選票考量,呼籲勿債留子孫,提起覆議。不過議會以贊成48票、反對7票、棄權5票,封殺此覆議案。
2021年11月台北市議會表決恢復重陽敬老金。(圖/公視資料照)
前台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看在眼裡很感慨,重陽敬老金就是在他任內大刀闊斧改革,「當社會局長第一年的時候,台北市的老人人口好像是38萬,每一個會期我都要重新寫一遍。敬老金如果我們都不要調,最後就會跑到10億。」 台北市民政局統計,2021年台北市老年人口已超過50萬,較2014年許立民剛上任時,人數成長1.3倍;若真的發放,以郝龍斌執政時標準計算
郝龍斌執政時期,重陽敬老金調整為65至79歲每人1500元;80至89歲每人2000元;90至98歲每人5000元;99歲以上每人1萬元。根據2021年12月北市民政局資料,65至79有38萬7533人;80至89歲有9萬1569人;90至98歲有2萬3336人;99歲以上則有1688人。
,雖不至10億,但也高達8.8億元。「這筆錢應不應該被調整?最大原因就是選票。」
許立民認為,在台灣的選舉文化下,敬老金的正當性難以被深度討論,且敬老金也經常被拿來做民意攻防的政治操作,因此對有任期壓力的縣市長來講,敬老金加或減變成不容易也不太敢去面對的議題。
2016年柯文哲赴市議會進行年度總預算報告,遭藍營議員抗議,要求恢復敬老金。 (圖/自由時報授權提供)
每到地方選舉年前後,重陽敬老金加碼政策蠢蠢欲動,全台近四分之一縣市皆呈現此趨勢,按兵不動的縣市,即便得緊捏縣庫,也不敢任意減碼。 彰化縣政府在北市設立排富門檻後,選擇跟進,終於在2019年納入排富機制,但在監院調查報告中,地方官員也坦露心聲,民意壓力是敬老金政策改革的阻力。
非法定現金給付的核發,首長意志乃是關鍵,不可諱言,每當選舉時,此議題讓人交戰。
彰縣府回應監院/監察院調查報告 p.44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羅清俊分析,民主政體中不只老人福利政策,如勞工、教育、經濟政策的規劃與實行都會受選票影響,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近年來老人福利政策受到選舉比較多的影響,是因為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化明顯之故」。 身為社福單位主管機關,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也坦言,敬老金政策其實真的跟選舉有相關。
我們在學社會福利的時候呢,老師問,台灣的社會福利什麼時候最蓬勃發展?選舉的時候。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
不過李臨鳳指出,衛福部也在2019年將非法定現金給付是否具備「排富門檻」納入社福績效考核,企圖引導地方政府不再恣意加碼、普發老人現金福利。 社福績效考核雖然因疫情停辦2年,但整體預算並未出現大幅增加,社家署也說,只要不排擠其他社福預算,都是「予以尊重」。 「敬老金有它的歷史包袱,東方社會認為,宏揚敬老美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李臨鳳也說,建立排富門檻、不追高金額是社家署面對縣市敬老金政策的二大原則。

濫發非法定現金? 中央有權介入嗎?

輿論質疑,敬老福利加碼與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兩個數字都將使這筆預算逐年膨脹,排擠其他社會福利,甚至造成世代對立? 檢視各地方政府的社福預算,根據《地方制度法》規定,社會福利屬於地方自治事項,應以自有財源優先支應,不過中央為減輕地方政府財政負擔,也提供一般性社會福利補助經費。 一般性社福補助款包含2部分,常見如老農津貼、國民年金、中低收入老人津貼等,皆由中央納入基本財政支出,就其不足部分予以補助,另外再根據各縣市社福人口進行加權計算,挹注定額社會福利補助經費。
監察院就直言,地方政府財政普遍不佳,需仰賴中央挹注經費,但自辦的「中央法定以外老人福利現金給付」卻持續追高,除了常見的重陽敬老金、三節慰問金,部分縣市特有的「鑽石婚夫妻禮金」等20幾項現金津貼項目都名列其中。 雖然中央無權直接伸手抽敬老金銀根,但主計總處自2012年起,將「編列超過一致標準社會福利建立社福支出」納入地方預算編列的預警項目,扣減地方政府的一般性社福補助款,並逐年增加扣減額度,2016年最高扣300萬、2017年500萬,2018年調增至最高1000萬元。
資料來源:監察院調查報告
根據監院調查,以桃園市府為例,不只編列重陽敬老金,更加發三節禮金,非法定現金給付一度高達24億,居全台之冠,因此接連在2017、2018年遭扣減300萬與600萬補助款。 不過主計總處預警機制建立已近10年,排除人口增長導致支出增加,許多縣市仍不吝加碼。2019年監察院介入調查後,扣減補助款調到最高2000萬。 一邊拉緊財庫線頭,一邊抬高補助款項天花板,中央機關雙管齊下,就能遏止地方官在敬老年金競賽上,中途喊停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許敏松坦言,「你減了我的分數,就會影響到社福的補助,當然會有壓力,這也間接促成我們的調整跟改變」。老人福利科科長施威良也表示曾赴監院報告,被建議訂定排富門檻。
資料來源: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桃園市三節禮金源於呂秀蓮擔任桃園縣長期間,考量長輩對社會的長期貢獻,加上當時老人政策未臻完備,且各項經濟安全保障尚未落實,決議在中秋、端午及春節發放各2000元禮金,並在2011年調整為各2500元。 桃園升格為直轄市後,再加發重陽敬老金2000元,換算下來,桃園市長者一年可領4次共9500元紅包。 攤開桃園市三節禮金預算表,身為六都最年輕縣市,2020年桃園市發放總額已突破20億,且截至2020年,過去6年共發出106億的三節禮金大紅包,眼看預算將持續隨高齡人口增長而推高,市府不得不踩煞車,祭出排富與減碼政策。 2021年起,桃園三節禮金從每節2500元減至2000元,並排除家戶綜合所得稅率20%以上者。
桃園算是很年輕的縣市,但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非法定的支出確實造成市府的負擔。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許敏松
資料來源: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三節紅包變薄,約有6.4%的長者受影響,但以每年老人人口數成長7.5%推估,若實施排富及減碼,桃園市府估計每年仍可減少5至7億預算支出。 許敏松解釋,縮減現金給付不代表老人福利預算減少,「現金這些部分可能少一些,可是我在服務的投資增加,特別跟長輩提到,他們的錢並沒有減少」,盤點社區關懷據點、假牙補助等照護服務,增列預算遠超過5億。 老人福利科科長施威良舉例,大溪區一座綜合型日照中心建置預算約是1億多,現金給付省下幾億預算,的確能支持不少福利服務。 除了排富、減碼,是否會讓非法定現金給付逐步退場?許敏松回應,目前暫時以不提高金額為原則,不會強硬退場。

敬老金納入排富就能解了嗎?

在各縣市紛紛納入排富條款後,敬老金是否就能貫徹以「救窮、救急」為核心的社會福利概念?
「重點不在那個錢,而是在於有沒有被重視。」面對敬老金爭議,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當初政府發放敬老金的政策出發點立意良好,可惜近年已被化約為過年晚輩包紅包給長輩的概念。 張淑卿認為,尊敬長者的形式不是只有現金,「一包50塊的長壽麵也可以,辦活動也可以,重點在於要普及式」。張淑卿指出,多數的長者並不認為敬老金是福利津貼,也不在意錢的多寡。
他們在意的是,國家有沒有把他們當作是曾經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國家有沒有去尊重長輩的表現。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
不過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李臨鳳坦言,即便敬老金存在各縣市金額不一的爭議,敬老金仍沒有辦法貿然收回,中央尊重各地方縣市的做法,「我現在如果一聲令下的話,可能全部縣市都跳腳了」,因此中央傾向用公平正義的服務輸送模式。 在北市敬老金風暴中,柯文哲曾拋出一項論點,他認為,重陽禮金應有全國統一標準。李臨鳳指出,也有地方政府曾要求中央訂統一標準,解決各縣市的「禮金競賽」。但她坦言,如果今天訂全國都一個人發5000元,那有錢的縣市就開心,可是低稅收縣市根本無法負擔;若限制只能發500元,有錢的縣市還是會想出名目加碼,「實際效益其實不大」。
最重要的是你施政的方向、施政的重點,服務提供給他之後,他的需求能不能被滿足。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
李臨鳳表示,關於老人福利的服務措施仍宣導不夠,即使政府祭出相關獎勵措施,鼓勵社區照護據點發展,但依舊有許多長者無法使用到這些服務,她認為,現金給付跟服務措施,應是可以靈活彈性運用。
曾身處北市敬老金風暴中,前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就說,2016年台北市取消普發敬老金,曾被外界質疑挖東牆補西牆,但他透露,社會局在兒少婦老的整體預算都是全面上升的,並無外界所言,有世代剝奪的問題。許立民也直言,「只有7億是撐不了社會局的老人預算」,但重點是預算要擺對地方。
老人健保一樣有排富啊,還是那句話,「郭台銘,我為什麼要發福利金給你?」
前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

2025步入超高齡社會 現金福利成政策難題

北大公行系教授羅清俊指出,民眾對於負擔成本的感受,通常會大過獲得利益的感受,且獲利時間越久,大家會視為當然,一旦被取消,則反彈力道也會很高。但羅清俊認為,這種剝奪感可以透過政府謹慎和善的政策論述減緩。
敬老金一旦被取消,這種情緒同樣會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剝奪感自然會出現。
北大公行系教授/羅清俊
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銀髮海嘯的強勢來襲,老人福利津貼與服務預算該如何取捨? 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葉明勳認為,各縣市大力推動共餐、健康促進活動,但長者型態多樣且存在城鄉差距,仍會面臨涵蓋面向不夠廣的問題,應要採取多元化的政策,「長者有很多類型,你都給他3千塊,他感受是不一樣的,能夠讓他各自去選擇,會比較理性一點。」
一個紅包袋上面寫著健康平安,裡面裝著以尊敬長者為名的現金,儘管爭議已逾20多年,敬老金究竟是國家對長者看得見且摸得著的敬意,或只是淪為政治選票的工具?縣市首長選舉即將開跑,考驗著候選人提出何種政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