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就直言,地方政府財政普遍不佳,需仰賴中央挹注經費,但自辦的「中央法定以外老人福利現金給付」卻持續追高,除了常見的重陽敬老金、三節慰問金,部分縣市特有的「鑽石婚夫妻禮金」等20幾項現金津貼項目都名列其中。 雖然中央無權直接伸手抽敬老金銀根,但主計總處自2012年起,將「編列超過一致標準社會福利建立社福支出」納入地方預算編列的預警項目,扣減地方政府的一般性社福補助款,並逐年增加扣減額度,2016年最高扣300萬、2017年500萬,2018年調增至最高1000萬元。
根據監院調查,以桃園市府為例,不只編列重陽敬老金,更加發三節禮金,非法定現金給付一度高達24億,居全台之冠,因此接連在2017、2018年遭扣減300萬與600萬補助款。 不過主計總處預警機制建立已近10年,排除人口增長導致支出增加,許多縣市仍不吝加碼。2019年監察院介入調查後,扣減補助款調到最高2000萬。 一邊拉緊財庫線頭,一邊抬高補助款項天花板,中央機關雙管齊下,就能遏止地方官在敬老年金競賽上,中途喊停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許敏松坦言,「你減了我的分數,就會影響到社福的補助,當然會有壓力,這也間接促成我們的調整跟改變」。老人福利科科長施威良也表示曾赴監院報告,被建議訂定排富門檻。
桃園市三節禮金源於呂秀蓮擔任桃園縣長期間,考量長輩對社會的長期貢獻,加上當時老人政策未臻完備,且各項經濟安全保障尚未落實,決議在中秋、端午及春節發放各2000元禮金,並在2011年調整為各2500元。 桃園升格為直轄市後,再加發重陽敬老金2000元,換算下來,桃園市長者一年可領4次共9500元紅包。 攤開桃園市三節禮金預算表,身為六都最年輕縣市,2020年桃園市發放總額已突破20億,且截至2020年,過去6年共發出106億的三節禮金大紅包,眼看預算將持續隨高齡人口增長而推高,市府不得不踩煞車,祭出排富與減碼政策。 2021年起,桃園三節禮金從每節2500元減至2000元,並排除家戶綜合所得稅率20%以上者。
桃園算是很年輕的縣市,但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非法定的支出確實造成市府的負擔。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許敏松
三節紅包變薄,約有6.4%的長者受影響,但以每年老人人口數成長7.5%推估,若實施排富及減碼,桃園市府估計每年仍可減少5至7億預算支出。 許敏松解釋,縮減現金給付不代表老人福利預算減少,「現金這些部分可能少一些,可是我在服務的投資增加,特別跟長輩提到,他們的錢並沒有減少」,盤點社區關懷據點、假牙補助等照護服務,增列預算遠超過5億。 老人福利科科長施威良舉例,大溪區一座綜合型日照中心建置預算約是1億多,現金給付省下幾億預算,的確能支持不少福利服務。 除了排富、減碼,是否會讓非法定現金給付逐步退場?許敏松回應,目前暫時以不提高金額為原則,不會強硬退場。
敬老金納入排富就能解了嗎?
在各縣市紛紛納入排富條款後,敬老金是否就能貫徹以「救窮、救急」為核心的社會福利概念?
「重點不在那個錢,而是在於有沒有被重視。」面對敬老金爭議,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當初政府發放敬老金的政策出發點立意良好,可惜近年已被化約為過年晚輩包紅包給長輩的概念。 張淑卿認為,尊敬長者的形式不是只有現金,「一包50塊的長壽麵也可以,辦活動也可以,重點在於要普及式」。張淑卿指出,多數的長者並不認為敬老金是福利津貼,也不在意錢的多寡。
他們在意的是,國家有沒有把他們當作是曾經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是國家有沒有去尊重長輩的表現。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
不過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李臨鳳坦言,即便敬老金存在各縣市金額不一的爭議,敬老金仍沒有辦法貿然收回,中央尊重各地方縣市的做法,「我現在如果一聲令下的話,可能全部縣市都跳腳了」,因此中央傾向用公平正義的服務輸送模式。 在北市敬老金風暴中,柯文哲曾拋出一項論點,他認為,重陽禮金應有全國統一標準。李臨鳳指出,也有地方政府曾要求中央訂統一標準,解決各縣市的「禮金競賽」。但她坦言,如果今天訂全國都一個人發5000元,那有錢的縣市就開心,可是低稅收縣市根本無法負擔;若限制只能發500元,有錢的縣市還是會想出名目加碼,「實際效益其實不大」。
最重要的是你施政的方向、施政的重點,服務提供給他之後,他的需求能不能被滿足。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
李臨鳳表示,關於老人福利的服務措施仍宣導不夠,即使政府祭出相關獎勵措施,鼓勵社區照護據點發展,但依舊有許多長者無法使用到這些服務,她認為,現金給付跟服務措施,應是可以靈活彈性運用。
曾身處北市敬老金風暴中,前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就說,2016年台北市取消普發敬老金,曾被外界質疑挖東牆補西牆,但他透露,社會局在兒少婦老的整體預算都是全面上升的,並無外界所言,有世代剝奪的問題。許立民也直言,「只有7億是撐不了社會局的老人預算」,但重點是預算要擺對地方。
老人健保一樣有排富啊,還是那句話,「郭台銘,我為什麼要發福利金給你?」
前北市社會局長/許立民
2025步入超高齡社會 現金福利成政策難題
北大公行系教授羅清俊指出,民眾對於負擔成本的感受,通常會大過獲得利益的感受,且獲利時間越久,大家會視為當然,一旦被取消,則反彈力道也會很高。但羅清俊認為,這種剝奪感可以透過政府謹慎和善的政策論述減緩。
敬老金一旦被取消,這種情緒同樣會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剝奪感自然會出現。
北大公行系教授/羅清俊
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銀髮海嘯的強勢來襲,老人福利津貼與服務預算該如何取捨? 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葉明勳認為,各縣市大力推動共餐、健康促進活動,但長者型態多樣且存在城鄉差距,仍會面臨涵蓋面向不夠廣的問題,應要採取多元化的政策,「長者有很多類型,你都給他3千塊,他感受是不一樣的,能夠讓他各自去選擇,會比較理性一點。」
一個紅包袋上面寫著健康平安,裡面裝著以尊敬長者為名的現金,儘管爭議已逾20多年,敬老金究竟是國家對長者看得見且摸得著的敬意,或只是淪為政治選票的工具?縣市首長選舉即將開跑,考驗著候選人提出何種政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