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許多地方出現人造風景線:一座座從地表不自然隆起的「垃圾山」,它們屹立不搖,不見消失,近期更不斷傳出垃圾山悶燒引發大火,突顯出台灣的垃圾問題,終於來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爆量期。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簡任技正蔡蓬培表示,2020年全台垃圾暫置量約60萬噸,2021年起,全台半數焚化廠陸續進入整備期導致垃圾處理量下降,堆置總量將上看100萬噸。
全台有24座焚化爐,但有半數超過20年的使用年限,不僅爐體老舊,垃圾處理量能也跟著減少,如果沒有長遠規劃來解決「去化問題」,垃圾危機早晚會發生。在台中有三座焚化爐,最老的文山廠才剛換了新控制系統,預計在三年之內,還要再蓋一座新爐。
南投草屯的垃圾轉運站,去年11月發生大火,也燒出地方廢棄物無法去化的問題。縣府統計,在草屯轉運站的垃圾量多達五萬噸,但全縣每天產生垃圾量是250噸,委外去化缺口就出現100噸,只能暫且打包,以空間換取時間。而在屏東崁頂的焚化廠也因經常故障,如果面臨歲修,垃圾只能暫置在枋寮掩埋場。
2019年,台灣的營建廢棄物產出近7000萬公噸,數量龐大。不過,具備高階回收再利用技術,可把剩餘土石方再製成磚砂、泥餅,賣給下游營建廠的業者並不多。多數業者會選擇將剩餘土石方掩埋,或運到台北港填海造陸。環保團體憂心,建築廢棄物近年快速增加,但合法掩埋量有限,總有一天將重演垃圾大戰。
花蓮縣境內沒有焚化爐,製造的垃圾必須運往宜蘭焚燒。但只要碰上焚化爐歲修,或是蘇花公路中斷,垃圾就沒有辦法處理。因此花蓮縣府和台泥合作發展水泥窯燒垃圾,也成為全台首例。
各離島因為沒有焚化爐,垃圾只能靠船運送到台灣處理。偏偏離島又全是觀光熱點,每到旅遊旺季,伴隨遊客來的就是爆量的垃圾:不僅清運成本增加,也造成當地環境還有垃圾處理的負擔,這些縣市政府和居民的定期煩惱,就算跨海清運只能治標。
高雄有四座焚化廠,燃燒量居全台之冠,然而其中四分之一處理量,卻是要幫忙代燒,包括澎湖、台南、台東和南投外縣市的垃圾都運到高雄處理,也引發環團及市民不滿。為了降低反彈聲浪,以及底渣處理、固化物掩埋等問題,市府決定要逐年減少代燒量,也盼望中央有對各地焚化爐設定的整改計畫,讓外縣市的處理量能可以提升,並讓高雄市的中區焚化廠能在五年內順利除役,降低焚燒量。
垃圾集運車上,大包小包的垃圾堆疊,分別用藍色、白色和粉色的雙北市專用垃圾袋包裹著,台北市、新北市的隨袋徵收制度,在2020年分別屆滿20年與10年,根據兩市環保局統計,垃圾量各減少約六成及三成五。不過仔細看,垃圾袋裡還是有可回收的塑膠罐與紙板,沒落實分類。
許多進入焚化廠的垃圾,是根本就不該進焚化爐的廢棄物。根據環保署2019年的垃圾性質分析報告,焚化爐的垃圾有近四成是紙類,其餘還有三成是廚餘,塑膠類也有近兩成。做好垃圾分類、分流處理,到該去的地方,才有機會從根本解決垃圾爆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