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民進黨有著改革、進步的形象。民進黨長期跟社運團體緊密結合,不過,執政之後卻和社運團體漸行漸遠,在反核四政策上大逆轉,更讓社運界滿是錯愕,敗選後的民進黨要重回民間,但是怎麼重新連結草根力量,卻是一大考驗。 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社會運動開始蓬勃發展。 民國77年5月20號,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請願活動,農民和學生走上街頭、抗議農業開放導致農民權益受損。 不只農民運動,包括婦運、工運、教育改革、環保運動,紛紛走上街頭,1986年創立的民主進步黨,適時結合這些社會力量,也使得民進黨跟改革,進步畫上等號,更讓民進黨在2000年總統大選,終結了國民黨五十幾年的一黨執政,順利完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 但是執政後的民進黨,跟社運界的蜜月期卻很快結束。 背叛,是社運界對民進黨最沉痛的指責,最大的導火線就是核四該不該續建的問題。在野時期堅決反核的民進黨,執政之後卻主張要續建核四。 當工人抗議的對象變成民進黨,當身心障礙者走上街頭,當環保運動出身的環評委員沒有獲得續任,這些,都讓民進黨和社運界漸行漸遠。到現在依舊堅持反核的台大教授高成炎談起民進黨,感慨萬千。 八年來,社運界不斷懷疑,民進黨談反核、談公平正義、談福利國家,是信仰還是口號,重回在野的民進黨,如何把創黨時期改革、進步的價值找回來,還有,如何重新跟草根社會力量有效連結,將成為民進黨能否重新站起來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