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禁童區」驅趕有孩家庭 媽媽議員推立法廢禁區

帶著小孩來餐廳用餐,入口處又大又顯眼的「兒童禁止進入」標誌,恐怕會讓不少父母為之錯愕。
但這種標誌在南韓卻行之有年,為了避免小孩哭鬧玩耍打擾其他顧客,不少餐廳或公共場所都成為兒童禁區。
南韓國會媽媽議員龍慧仁指出,「我現在去哪都會被驅趕,像是餐廳、咖啡廳、酒吧或電影院,我感覺自己被社會所排擠,好幾次忍不住在回家的路上哭。」
兒童禁區的出現,源自於2012年「醬湯女」事件。
當時餐廳裡有位用餐的客人,不小心將醬湯灑出燙傷一名孩童,孩子母親將此事公開上網,引發網友公憤,不料餐廳公布監視器畫面後,才發現是孩童貪玩撞上客人才導致受傷,輿論瞬間轉向。
而後也有類似的事件發生,甚至有餐廳遭法院判賠,導致不少餐飲場所只能無奈禁止兒童出入。
國際廣播工作者洪多仁解釋,「這跟南韓的文化有關,南韓民眾對他人的行為高度敏感,作為業者,你不會想當面嫌棄客人,所以你很難直接向他們說不。聽起來可能很諷刺,但藉由貼出標語來防止任何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或許是一種以非衝突的方式來排除衝突的辦法。」
其實不只南韓,有些亞洲航空公司多年前就已經推出「安靜艙」,旅客不想被吵鬧的小孩打擾,可以多付一筆錢圖個清靜。
不過這種方式,到底有助於社會和諧與否,支持與反對方爭論不休。南韓近期更出現「老人禁區」或「外國人禁區」等排擠特定群體的做法,遭批過於極端。
有些外媒報導則把低出生率將兒童禁區連結,指出社會對孩童和父母的排斥,讓年輕人不敢生育。
龍慧仁認為,「男性主導的政府想提高生育率,擔憂低生育率會導致南韓消失,但他們也喜歡把撫養孩子的喧鬧、困難和痛苦過程分開講。」
不過也有業者反向操作,推出有遊憩設施的兒童咖啡廳或訂出兒童專門時段,有孩家庭可以無壓力出遊享受服務。
其他像是英國維京航空,則提供兒童飛行禮包,藉由書籍、玩具和色鉛筆分散孩童注意力,讓搭乘長途航班的家長喘口氣。
這些方式也促進業者和家長相互體諒,建立友善兒童的社會。
餐飲業者奎克說:「我不認為禁區該被允許,不論業者想不想要那種客人,他們都應該自行負責。」
南韓內容創作者李華特表示,「我也非常不喜歡看到小孩失控地在餐廳、咖啡廳跑來跑去,因此我也會盡我所能,確保我女兒不會干擾到別人。」
南韓媽媽議員龍慧仁則把目標放在立法,主張藉由法律廢除兒童禁區。
儘管兒童禁區未必是低出生率主因,她仍指出國家需要更多措施來保護小孩,協助無助的母親解決養育困擾,年輕人才不會恐懼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