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前民進黨工性騷案 學者籲女性決策者勿被結構改變

李文馨/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一名民進黨前黨工在臉書指控,去年遭合作廠商性騷擾,時任婦女部主任許嘉恬卻未給予協助,導致黨工失望離開。在全球性別主流化的倡議下,台灣社會持續增加女性成為決策者的機會, 中山大學社會所教授陳美華指出,這事件顯示部分女性成為決策者後並非改變結構,而是「被結構改變了」。

針對前黨工指控遭性騷擾後主管未提供協助,民進黨今(1)日上午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時任婦女部主任、現任副秘書長許嘉恬即刻停職,黨主席賴清德中午也發文致歉,「對不起,讓你承受這樣的傷害與恐懼」,同時謝謝這位同仁讓民進黨有面對、改正的機會,「我們不會轉身離開,更不會就這樣算了」。

性別主流化 促女性成為權力結構中的人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自2000年開始倡議「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2011年通過《性別平等政策綱領》,2012年組織改造後成立性別平等處,是台灣第一個性別平等專責機構。

中山大學社會所教授陳美華指出,性別主流化的重要概念是在闡述「女性成為決策權一環」,以消除「性別盲」,促使政策執行上能有更多不同的視野,以達成實質性別平等。

陳美華表示,職場上的性別配置多數時候是不公平的,因此讓女性有能夠掌握決策權相當重要,以北歐發展民主的經驗來說,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參與決策,政治生態才會健康。她舉例,台灣選舉為何有婦女保障名額,因為有這群女性的存在,更容易讓婦女問題、兒少議題等,被看見、被重視,也更容易被改變。

台灣擁有東亞第2位女總統,立法院或是地方層級也開始有女性冒出頭,儘管今年1月,陳建仁組「溫暖堅韌」時女性首長增至7位,比例攀升至16.67%,但仍不及上述北歐民主經驗的三分之一 ,陳美華認為,台灣社會仍應持續增加女性成為決策者的機會。

「她」改變結構,還是被結構改變?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指出,政黨的作為與選舉利益息息相關,當基層因性騷擾提出申訴,對黨的形象造成傷害,將有可能牽動選舉結果;基層工作者可能也將背負「幫忙對手」的罵名,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組織內部可能會先選擇忽略個人感受。

陳美華認為,這也顯示,某些女性最終並非改變結構,而是「被結構改變了」,這是令人失望的事情;尤其據媒體報導及當事人陳述,作為女性權益發聲的婦女部主任在推動性別政策的場域中,仍將問題歸因女性,令她感到錯愕。

婦女新知:政黨內部機制應更嚴謹 

民進黨中央今日承諾將檢討內部申訴機制,而時任副秘書長林飛帆也坦言,當時有接獲許嘉恬簡略報告,但忽略當事人不走申訴程序的背後可能原因,「有疏忽就應該誠懇地檢討跟道歉」。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表示,政黨掌握資源且肩負責任,更應該展現性別防治的作為,台灣現行已有《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等相關規範,但不分藍綠,政黨內部機制應比現行法規更嚴謹,不論從內部主管到推派民意代表都應該被審視。

陳美華認為,《人選之人–造浪者》這部片帶動一些年輕女性,思考曾發生在自己身上被偷拍、被性騷的負面經驗,也讓不願意「算了」的人,黨工性騷事件也正是回應了這部劇的風潮。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