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亞大湯包似小籠包 象徵家庭團聚意義
在桿好的麵皮上放入肉餡,沿著邊緣快速打折,接著收在中心捏成花苞狀;甩一下再轉幾圈,最後把頭掐掉,一顆飽滿渾圓的喬治亞湯包就完成了。
外型像小籠包,但喬治亞的湯包用的是水餃煮法,水滾後丟入湯包,起鍋之後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來自外地的旅人史林斯基,在喬治亞學到的第1件事,是湯包的正統吃法。
史林斯基說:「你要知道這要用手吃,這是第1條規則;第2條規則是你吃第1口就要撒上胡椒;然後最佳吃法是一口一個湯包。」
史林斯基吃到湯汁差點流出來,可以想見湯包的鮮美滋味。

湯包是喬治亞文化的代表美食,連禮品店的飾品都有湯包的磁鐵、玩偶公仔。每個湯包上的黑點就是胡椒,意味著吃湯包絕對不能沒有黑胡椒,想加別的佐料是犯規的。
史林斯基說明,「你在湯包上面加胡椒以外的佐料,會被抓去關是開玩笑的。但的確不加其他種東西,除了胡椒。然後湯匙、刀子或其他餐具是不用的。」

喬治亞湯包的起源,有一說是來自於13世紀蒙古西征時帶進喬治亞,不但延長肉類的保存期限,烹調方式更簡單快速,後來成為喬治亞國民飲食。另一個說法是源自於喬治亞寒冷的高加索山牧羊人的創意料理。
經常買生湯包的喬治亞舞蹈老師說,湯包的歷史久遠,各地的配料與風味有些微差距,講究的是大小和麵皮摺數,一般來說麵皮要摺19次。
有趣而窩心的是,喬治亞湯包有著家庭團聚和文化認同的意義。
喬治亞民眾瑪瑪薩克利西表示,「這道菜是親友聚餐的藉口,每件事都繞著湯包而發生。這不只是一道菜,代表的是喬治亞的文化與認同。」

住在首都提比里斯的醫生強蒂亞瑞,退休後開起廚藝教室,專門教外國遊客做喬治亞湯包。
切碎巴西里葉和洋蔥拌入肉餡,打摺包起湯包後下鍋煮熟。課程最後是佐以美酒的湯包佳餚,來上課的學生都笑開懷。
強蒂亞瑞認為,「製作過程很有趣,充滿樂趣,最後則是大快朵頤。」

喬治亞湯包過去用羊肉入餡,後來使用豬肉和牛肉。最新的吃法是使用喬治亞起司、蘑菇和馬鈴薯。
不管時代怎麼變、餡料怎麼換,湯包的本質不會變。餐桌的歡聚時光,讓家族的記憶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