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矽谷」以色列 貧富差距成隱憂
車水馬龍的耶路撒冷市中心,還有高樓林立的台拉維夫,讓以色列這個中東小國,看起來和歐美多數國家沒什麼太大差別。事實上曾經是以色列首都所在的台拉維夫,經濟規模在中東地區各大城市中排名第3到第4,如果是平均每人的GDP產值則高居中東第一。
以色列早期的經濟發展,主要來自海外猶太人的捐助投資以及美國大量的援助,但更重要的是從1948年建國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把科學技術、企業家精神帶進以色列。
讓台拉維夫乃至於以色列全國,成為網路安全、航太軍火工業等高科技的核心。連歐美先進國家,有時也必須面對來自這個中東小國的競爭。
Google以色列分公司工程師托雷達諾指出,「這裡的科技業生態體系相當優異。我背後這塊區域除了Google,還有亞馬遜、臉書等公司都在這一區,還有很多新創企業,每個相關聯的事業都在此地。」

帶領以色列經濟轉型的關鍵人物,就是2022年底三度回鍋擔任總理的納坦雅胡。他從2003年前總理夏隆任內擔任財政部長開始,就致力於讓以色列從建國初期以國家主導計劃經濟的體制,走向自由市場路線。最終讓以色列在2010年,成為已開發富裕國家象徵的OECD會員。
然而,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社會財富重分配造成的所得差距。以色列平均每人的GDP超過5萬8000美元,領先英德法等歐洲大國;然而代表著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也達到0.34,接近0.4的警戒值。

根據OECD的統計,以色列的貧窮比例為17.3%,在會員國當中僅次於哥斯大黎加與保加利亞。
以色列退休老人 班哈穆表示,「如果買了藥物就買不了食物,例如我需要治療眼疾的藥物。但我們這裡的狀況真是糟透了,你看看我們這個爛地方,看看我們鄰居住的什麼樣子。」

班哈穆住居住的城市亞什基倫,是靠近加薩的海岸小城。這裡充斥著1950年代興建的老舊公寓,堆滿雜物的空地還有鐵皮屋,市場也只是搭個簡單的帳篷。
英國金融新聞網This is money的報導指出,以色列的貧窮人口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極端正統派猶太教信徒,他們自成一個體系,除了摩西先知的經書,幾乎不教其他的知識。另外一種是歸化以色列國籍的巴勒斯坦人,也是以色列底層社會的主要族群。
但這些巴勒斯坦人並不全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力爭上游的大有人在,特別是在醫療體系當中。以色列有一半的藥劑師有阿拉伯血統,醫師等醫護人員也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是巴勒斯坦人出身,成為中高收入的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