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養殖文蛤鑑定為新原生種 水試所命名「台灣文蛤」
林靜梅 謝其文/基隆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文蛤是台灣重要的經濟貝類之一,主要棲息在平坦沙灘與潮間帶的沙質海底,過去都認為台灣野生或養殖的文蛤,是自日本引進的麗文蛤,不過水試所經過調查,透過DNA鑑定、量測外殼等多變量分析,確認是新種,命名為「台灣文蛤」,推翻了近百年的既定認知。
漁民將養殖文蛤撈出清洗,文蛤是國內重要經濟貝類之一。
不過大家都以為,是國內的文蛤日治時期自日本引進放養的麗文蛤,水試所受委託調查與復育淡水河文蛤時,卻發現怎麼都沒有麗文蛤蹤跡,把抓到的文蛤拿去做DNA鑑定,才知道不是麗文蛤。
至於是什麼品種?又花了幾年時間才解開謎底。
農委會水試所助理研究員莊世昌指出,「再大概花了2到3年的時間去爬梳,牠們從東南亞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的文蛤種類。我們從最早文獻開始發現到現在,大概已經錯了將近100年了。」
新發現將推翻近百年的既定認知,參與的兩位研究員更加謹慎了起來,細心比對文蛤殼形、花色、齒槽,進行多變量分析,才確信是新種。
而在淡水河發現後,也展開全台大搜集,確認這種文蛤,在台灣北中南東都有分布或養殖,因此將其命名台灣文蛤。
農委會水試所副研究員蕭聖代提及,「這些全部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跟在淡水河採到同樣的一個物種,後來我們才決定說,因為這個以在地就是在台灣發現的,所以我們才命名牠為台灣文蛤。」
確認新種後發表,又花4年才通過審查,刊登於國際期刊,辛苦的過程,卻修正近一個世紀的錯誤認知,認證國內文蛤是土生土長的,讓研究員感到開心。
不過研究員擔心,宗教團體放生文蛤,很有可能讓不確定種源的文蛤與台灣原生的雜交,導致基因混雜,破壞珍貴的台灣原生種。
許靜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