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教授罹巴金森氏症 自研療法助17人揮別行動不便

今(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台灣大約有將近8萬名的患者,苦於目前的醫療技術無法完全治療痊癒,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罹患巴金森氏症後,自行研發出新療法,目前已經幫助17名患者揮別行動不便,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讓患者看見新曙光。

用酒精消毒,在後腦杓貼上照光裝置,一天使用2次、每次15分鐘,就有機會讓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手抖、語言和平衡等臨床症狀獲得有效改善。

林宏裕教授助理研究員廖非非表示,「他們經過了這方面的治療之後可以有效地改善,可以幫助轉身、起身。」

台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教授10多年前就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曾經得靠輪椅代步,他自行研發新治療方式,透過低能量雷射光療活化已經受損的神經細胞元,除了成功幫助17名患者揮別行動不便,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後續將啟動更大型的臨床試驗。

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指出,「現在要爭取第2次的人體試驗,這個人體試驗就很複雜,大概需要近百位才會得到可靠的統計數據。」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說,「近紅外線再加上氫水,一個讓粒線體功能可以改善,然後整個神經元細胞的活性可以增加,那氫水在這個過程裡面,特別是像自由基把它清除掉。」

巴金森氏症是腦細胞分泌的多巴胺不足所導致,全台大約有8萬名的患者,目前仍無法找到確切病因,也沒有藥物或復健治療能夠讓患者痊癒,最終大多走向失能,如今林宏裕教授的的初步研究看見成果,也讓患者見到治療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