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自明仔載開始,染著新冠病毒,輕症就免通報、免隔離,毋過就有醫師提醒,這無代表講危機解除。因為統計發現,疫情期間醫護欠人,原本咧管理抗藥性工課的人員,攏愛落去支援,所致害有抗藥性的病毒比例增加,毋但去影響著醫療品質,這病毒愈來愈毋驚藥仔,恐驚未來染病就無藥通醫。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超過三年後,國內將在20號迎來最大解封輕症免通報,確診也免隔離,但指揮中心仍建議,確診民眾還是等症狀緩解後,再戴口罩出門,醫界則提醒,輕症免通報不代表新興疾病危機解除,因為統計發現,新冠疫情期間,國內部分醫療院所疑似因人力不足,導致抗藥性菌的占比急速上升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王復德:「WHO其實也都提出來,這個是一個隱形的疫情。如果繼續讓它去延伸下去,那可能又要回到過去沒有抗生素的時代,因為全部都抗藥性了,那你有這些藥沒這些藥大概都一樣。」
醫師表示,在疫情期間,執行抗藥性管理的人員也要投入防疫或第一線照護工作,變間接影響了抗藥性的管理,才會使得抗藥性占比飆升,若人力短缺危機無法有效解決,影響的不僅是病人與照護品質,甚至未來可能出現無藥可用的窘境。而國內確診人數再降,19號再新增8209例本土病例、43例死亡,雖然確人數比上週日減少7.4%,但觀察可發現每天死亡人數還是約有30到40人,一年累積下來人數仍可觀,這表示目前新冠造成的危害仍比流感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 黃建賢:「目前這個病毒,它造成的危害還是比流感稍微大一點,持續的發燒不退,變喘咳嗽到有胸痛或者咳血痰。這些比較危險的症狀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去就醫。」
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 羅一鈞:「(輕症免通報隔離)感染的擔憂還是存在,大眾交通運輸這塊,在觀察清明連假的疫情效應之後,來做這個(是否鬆綁)決定。但是醫療長照機構這一塊,應該會再晚一些。」
有醫師則表示,絕大部分死亡跟重症個案都是沒有施打疫苗,尤其是有高危險因子的長者,因此在國內逐步鬆綁的同時,高危險群仍建議施打新冠疫苗,來保護自己及家人進而遠離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