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週年/365天戰事仍未歇 一文了解俄烏現況

(圖/美聯社)
戰事仍未歇,和平未重臨,美國總統拜登2月20日秘密訪烏,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此舉是對烏克蘭最有力的支持宣示。但澤倫斯基也指出,俄羅斯在烏東發動新攻勢,新一波的春季攻勢已經開始。戰事邁入第2年,俄烏兩國關係的下一階段會怎麼走?俄烏的攻防現況如何?各國又將如何應對?

俄烏軍力攻防現況?

《紐約時報》報導,自2022年9月以來,烏軍在美國軍援下保持前線優勢,收復數百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奪回俄羅斯佔領的赫爾松首府地區,戰事也陷入僵持;不過今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不斷增長的西方武器庫持謹慎態度,率先採取行動。

烏克蘭國防部2月16日指出,俄羅斯再次朝烏克蘭全境各地發動炮襲,包括其境內最大的克列緬丘克煉油廠(Kremenchuk)都受到攻擊。俄軍發射的36枚導彈中,烏軍雖能擊落16枚,但包括3枚KH-31導彈和1枚Oniks反艦巡航導彈,烏克蘭現有的防空系統無法予以擊落。

俄羅斯的重點攻擊目標擺在烏東頓內茨克城鎮巴赫穆特,《路透社》報導,在烏克蘭成功反攻重奪哈爾科夫和赫爾松之後,2023年1月從赫爾松撤出的俄軍轉駐巴赫穆特,因此該地成為俄羅斯唯一仍保持攻勢的前線戰場。

不過,自去年7月至今,俄軍在巴赫穆特方向的推進極緩慢,超過半年時間只奪得大約50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2個台北市的土地面積。

(設計/陳怡蒨)

烏克蘭情報單位表示,目前在烏克蘭境內有32萬俄軍,另有15萬人還在受訓,俄方已在烏東前線增援攻擊烏軍重要陣地。

不過,俄羅斯的軍力恐陷入瓶頸,根據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15日發布的數據指出,俄軍在烏克蘭已損失超過40%的坦克,且大約僅剩1800架可運作坦克,以及大約5000架坦克庫存,後者卻不知還能否運作,而且需要時間維修才能派上戰場。

據《路透社》11日報導,俄羅斯雇傭兵「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創辦人普里格津(Yevgeny Prigozhin)也透露,俄軍的目標是完全佔領頓巴斯地區,但預計要花2年才能拿下。

(圖/法新社)
俄羅斯2月16日用一連串巡航導彈和其他導彈襲擊烏克蘭,其中一次空襲導致一名79歲婦女死亡,至少7人受傷。(圖/美聯社)

過去一年 烏克蘭獲多少奧援?

戰爭導致2022年烏克蘭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前一年大跌34%,去年6月至今烏國經濟捐失達3500億美元,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Denys Shmygal)估計,今年損失數字會膨脹到7000億美元。

此外,過去8個月,烏克蘭軍隊先減緩俄羅斯在東部頓巴斯的推進,收復了東北部的大片土地,並控制了南部主要城市赫爾松;但勝利伴隨著沉重的代價——數千名烏克蘭士兵陣亡,並消耗了大量彈藥,尤其是砲彈。

金錢加上武力快速的消耗,各國的奧援對烏克蘭顯得相當重要。

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 Kiel)數據指出,超過40個國家已經向烏克蘭提供各種形式的支援,包含經濟援助、軍事援助以及人道援助。截至2023年1月15日,西方政府已向烏克蘭提供價值近150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又以美國軍援最多,加上去年12月承諾的近395億美元,換算下來,美國總共撥出超過780億用於支持烏克蘭。

援烏彈藥耗庫存 戰爭成「後勤補給競賽」

不過西方不斷向烏克蘭供武的背後,各國自身的武器庫存迅速消耗,愛沙尼亞供給烏克蘭大量155毫米彈藥,自家庫存所剩無幾;丹麥的凱撒榴彈炮更已消耗殆盡。

軍援最多的美國,武器庫存也處於危險標準,CSIS高級副主席兼國際安全項目主任瓊斯(Seth G. Jones)的報告指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耗盡了美國某些類型的武器系統和彈藥的庫存,例如「毒刺」導彈、155毫米榴彈炮和彈藥,以及「標槍」反坦克導彈系統。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2月13日也承認,如今烏克蘭軍隊武器彈藥使用率,遠超過北約當前彈藥產能並且消耗庫存,直指這場戰爭已經成了「後勤補給的競賽」。

不過史托騰柏格強調,他有信心目前採取的措施,得以讓北約成員國繼續支持烏克蘭,「我們會提高產量,並投資生產能力,無論需要多久,北約都會與烏克蘭同在。」

今年年初,英國已率先宣布將提供挑戰者2型(Challenger 2)坦克給烏克蘭,美國也同意援烏M1艾布蘭(M1 Abrams)坦克,法國也考慮跟進軍援雷克勒(Leclerc)坦克;因擔心戰爭升級,猶豫援烏半年的德國,1月也同意交付14輛最先進的豹2式坦克,並指出「唯有繼續軍援烏克蘭,戰爭才能及早結束」。

(圖/美聯社)

戰爭第2年 俄烏的下一階段?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屆滿一年,雙方從去年秋天起在烏克蘭東、南側的戰線僵持,如今都準備採取新攻勢。

《紐約時報》分析,俄軍在美國製造的精確導彈的射程之外,集結了數萬名士兵,其中包括去年秋天大規模動員的應徵入伍者,這些編隊顯示,他們可能準備包圍佈署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的烏克蘭軍隊。

前烏克蘭國安會高層丹尼柳克(Oleksandr Danylyuk)表示,烏軍也加緊在國外訓練數千兵力,加快累積武器與彈藥,以準備發動一場旨在「摧毀」俄羅斯軍隊的襲擊。

烏克蘭前國防部長札戈羅德紐克(Andriy Zagorodnyuk)指出,他預計俄羅斯軍隊會嘗試奪取頓巴斯,然後宣布完成他們的「特別軍事行動」,並呼籲進行談判。

對此,澤倫斯基於《BBC》2月16日發布的專訪報導中,強調不會有任何割讓領土的可能性,他表示,若烏克蘭在和平談判中同意以領土作為代價,只會讓俄羅斯得寸進尺,不斷重回烏克蘭發動戰爭,反之西方所援助的武器,才是使和平重臨這片土地的方式。

澤倫斯基強調,烏克蘭能夠繼續抵禦以及反攻,仍需要各國武器持續且加速的支援,因為「武力是俄羅斯唯一聽得懂的語言。」

美國總統拜登20日也在未事前宣布的情況下,到基輔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並宣布對烏克蘭增援5億美元。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表示,拜登想清楚傳達美國會持續支持烏克蘭,西方國家與國際社會也會團結挺烏,對抗俄國侵略。

(圖/美聯社)

拜登訪烏隔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表國情咨文演說,將俄烏戰爭責任歸咎西方,但其中引發國際輿論的是,普丁表示要「暫停」俄美雙方的核武控制協定《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條約規定,削減目標必須在條約生效後7年內完成。美俄雙方均在2018年達成此限制,目前兩國擁有的核彈頭約占全球9成。《路透社》引述安全專家指出,此舉將使美俄相互威懾,使現狀變得複雜,而其他擁核國家如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也很可能受到刺激,進而擴大核武庫。

開戰365天,戰事仍膠著,和平未重臨,澤倫斯基在專訪最後說道,「我們的生存仰賴我們的團結,烏克蘭會繼續為生存而戰。」

俄羅斯2月6日在烏東前線發起新一波攻勢,亨納迪·科夫什克 (Hennadii Kovshyk)因此身亡,其女跪在他的墳墓旁。(圖/美聯社)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