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達成2050淨零排放,又盡量降低CGP與就業衝擊,國內應該優先從哪些產業下手?環保團體與民間智庫合作,進行資料分析,指出石化業附加價值較低、雇用人數較少,又是高出口導向,可透過縮減出口來減少排放,建議優先產業別為石油煉製品製造業。
石化產業高汙染、高耗能及高碳排,若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是否該優先減排?數據顯示,石化產業溫室氣體排放,僅次發電及燃氣業與工業,在7大業別中排第3,佔總排放量15.34%。民間智庫最新研究,指出其實它在製程排放不多,主要排放來自用電。
共力研究社研究員高若有表示,「從(碳)排放到足跡,石化(業)膨脹的現象,比其他產業要來得更顯著。」
民間智庫透過政府資料分析石化業特徵指出,它進口大量原料,雇用少量員工,又以出口導向,出口佔產值的37.93%,跟其他6大產業相比,與本地的商品市場與就業市場,關聯最低,僅將國內視為生產基地,認為如果透過減少石化業出口來減碳,對GDP與就業影響相對較少。
共力研究社研究員盧其宏指出,「如果我們可以選擇縮減出口來減碳的話,縮減台塑的出口的煉油,然後就是石油化工原料,跟台塑集團也有點關係。」
環保團體與民間智庫合作研究,針對如何從產業結構調整,來減少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效益分析,得出結論為,石化業為最不效率又具出口規模的產業,可透過減少出口來減少碳排放。其中排放最大宗,前兩大為「石油煉製品製造業」與「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