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仿生機械魚探勘、檢測水質 北科大電機系團隊研發

由前教育部次長姚立德帶領的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研究團隊,最近發表結合AI科技的仿生機械魚,未來不但能夠運用於水下探勘、水質檢測,先前更躍上大螢幕,參與了霹靂布袋戲的電影〈素還真〉的製作。

藍色、黃色,不同顏色的魚兒在水池中游來游去,這幾隻就像錦鯉的仿生機械魚,是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團隊的研發成果,主要負責人前教育部次長、現任北科大電機系講座教授姚立德笑著說,研發起因是因為太太不讓他養魚,希望機械魚能夠帶來療癒的效果。

北科大電機系講座教授姚立德指出,「你不用去餵食它也不用去清理這個魚缸,可是你累了你就可以逗逗這個魚,然後它的這個魚自動還會去,走到充電的裝置自動充電,所以它永遠在魚缸裡面健康活潑的活著,這個應該是滿療癒的,這是我們下一個階段要做的目標。」

要打造如此流線外型的機械魚可不容易。團隊一開始參考了多種真實魚類,蒐集分析海量運動數據後,使用AI技術學習模擬,再將程式寫進晶片裡控制馬達,不斷調整改進才能栩栩如生。

北科大機械魚研究團隊成員葉禮源表示,「連它的動作,都由真的魚身上的數據去做模擬這樣子,這個應該是從無到有的地方最難的吧。」

北科大的仿生魚甚至與霹靂布袋戲合作,參與〈素還真〉的電影製作,穿上特製的外衣化身黃金魚躍上大螢幕,結合AI科技與人文藝術,實現跨領域合作,未來也希望能夠運用在養殖產業,進行水下探勘、水質檢測。

北科大電機系講座教授姚立德說:「生出小魚,然後小魚撫育的情形好不好,這一些都是用我們的機器魚下去,近距離的去看或做水質的檢測。」

不只仿生機械魚,北科大也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共同成立跨領域台北科技大學城市科學實驗室, 透過研究交流和豐富的教材、教具等軟硬體設備進行教學,希望培育科學研究新世代人才。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