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研發 將二氧化碳收集封存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降低地球暖化的速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重要的工作是發展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美國、澳洲等國,正積極發展新技術,希望能有像吸塵器一樣的設備,在二氧化碳還沒排放到空氣中,就把它收集起來,封存到地底或深海,或者萃取提煉出貴重的金屬或是建材,讓二氧化碳不再是破壞地球的兇手。
成本低廉的燃煤發電,讓台灣每一度電,連帶產生0.62公斤的二氧化碳,而發電燃燒煤炭的過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平均存在至少可以長達50年到100年,如何有效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是地球能否降溫的關鍵。國內有少數的科學家也早在十多年來,開始研究減量技術,但限於規模,始終還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
就是這套設備,利用特殊的吸收液,透過每分鐘1000轉的高速旋轉床,把二氧化碳分離出來,二氧化碳就會固定在這些液體的溶液裡,透過加溫,揮發後可以封存在地底和深海,或者回收再利用。明年,將會成立小型的示範工廠,來實際測試二氧化碳的捕捉能力。
另外一個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將礦石研磨成小分子,篩出大小相等的顆粒,再利用超音波震盪,從40度到160度,試著找出最佳的溫度,讓二氧化碳能有效率的封存在礦石或是中鋼提供的爐石、焚化爐的飛灰、底灰等廢棄物裡。
]
實驗室裡,利用廢棄物來封存二氧化碳,已經可以有效吸附大約八成,而且可以萃取產生碳酸鈣、碳酸鎂的結晶,這些結晶物可以抽取出金屬成分或是再利用做成建材。
全球有關溫室氣體減量的技術,都在積極發展中,美國能源部五年後,準備推出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的電廠,馬來西亞也成立了一座示範工廠,在小型電廠中,實際應用減量技術,但是技術和高成本兩個門檻,卻讓台灣的電廠望之卻步。
]
台電每年產生7,000多萬噸的CO2,進行捕捉封存費用很高且潛能有限。如果以每噸CO2捕捉加上封存約100美元的費用計算,每度電就要增加3.6元的成本,必須調高1.5倍的電費。因此台電內部對於CO2捕捉、地質封存並不樂觀。看來短期內,想要利用科技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恐怕還難有突破
。記者陳姝君徐啟峰台北新竹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