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經因素成障礙 南韓出生率0.87全球墊底

翻看著婚紗照,夫妻倆有說有笑,婚姻生活非常幸福。但被問到要不要生孩子,兩人卻都面有難色。
30歲上班族柳榮怡說:「我丈夫和我都很喜歡小孩,但如果真的要生,就得有所犧牲。因此勢必變成要2選1,最後我們決定先以自己為主。」

南韓生育率連續3年全球排名墊底,從2019年的0.91,下降到2021年的0.88,去(2022)年的新生兒只有26萬600名。

而結婚率也有變化。2019年有23萬9200對新人結婚,2021只剩下19萬3000對,顯示現代人對組織家庭的觀念有所轉變。
柳榮怡的丈夫曹俊輝表示,「我結婚的目的,是因為想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我選擇了不同的路,有些人結婚是為了有小孩,有人則認為生孩子是必經的路。我從不這樣想,認為沒小孩也行。」

曾一度想要孩子的柳小姐,則是在親眼看到職業婦女的無助後,徹底打消了念頭。
柳榮怡說:「總是看到由媽媽跟老師溝通,也總是媽媽為了照顧生病的小孩早退。我從沒看過任何男同事,為了生病的小孩早退。看到這些情況後,我就此明白,如果有了小孩,我的職業生涯將被摧毀。」

南韓女性身處傳統父權價值觀為主流的社會,縱使政府提供育兒補助,並鼓勵雙親都可以請育嬰假,大部分育嬰責任還是落在女性身上。
高麗大學健康政策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金鎮浩指出,「社會、經濟、意識形態及文化因素,相互加成導致出生率降到谷底。直到2010年,政府的政策主要還是聚焦在,如何幫助已婚夫妻減少育兒經濟負擔。」
南韓政府現在擔憂,如果不快點急救低迷的出生率,勞力短缺伴隨人口老化、及社會福利負擔加重,國家將陷入困境。

這幾年南韓祭出新的移民政策,期望透過引進外籍人才,彌補國內勞力短缺。但政府做一套,保守的社會走的卻是另外一套,不見得能接受外籍工作者。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資深講師趙源赫點出,「社會福利幾乎沒有納入(南韓)移民政策計畫,甚至還把移民與能為國家提供多少經濟及生產力掛勾。例如針對高生產力和高工資的勞工,可能給予他們更好的簽證申請程序,來為勞動市場帶來益處。也就是說,這種移民政策,將有些移民視為次等公民。」

被傳統價值觀束縛,不論是藉由改善職場和家內性別平等,來提高生育率,或是包容多元文化,接納外國移民投入國內勞動市場,南韓社會都躊躇不前,要解決人口危機可說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