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台各地,飼養了超過1億隻的家禽、豬隻等經濟動物,但牠們的生活福利是否有受到保障,也是動保團體的關注話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全台第1份經濟動物的民意調查,只有2到4成民眾,有聽過格子籠蛋雞、母豬狹欄等議題。但就算民眾不了解這些動物的處境,還是有高達7成5民眾,認為這些飼養方式會造成動物的痛苦;超過5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要立法保護牠們的福利。
把蛋雞放進小籠子飼養,或是把母豬關進窄小的狹欄。這些動物的生活遭遇,並不友善。
動保團體公布全台第1份關於經濟動物的民意調查,以格子籠蛋雞、母豬狹欄、乳牛圈養,還有弓魚這4大議題出發,發現只有2至4成民眾有聽過這些議題。但在了解議題之後,有超過7成5以上,認為這些飼養方式,會對動物造成痛苦。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寸舫筑指出,「我們有訂定了蛋雞、乳牛、豬隻的友善定義與生產指南,但是在政策期程上,是完全落後一大截的。」
他呼籲,「不管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推動的『友善畜牧專法』,格子籠、狹欄,像這樣的非常落後的設施,應該要開始制定轉型的期程跟配套措施。餐飲相關的企業,都應該要將動物福利納入真正的採購政策。」
動物的生活環境不佳,有可能會衍生健康問題,甚至出現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的隱憂。因此在民調中也顯示,有超過5成的民眾,認為相關單位應該要立法,來保護經濟動物的生活福利。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表示,「不管是走我們的專案農業貸款,或者是剛剛提到的,要做禽舍修繕的一個低利貸款的時候,不可以用傳統的格子籠的方式來生產。立法院這邊,如果要推動促進友善畜牧水產養殖的推動條例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給予支持。」
農委會漁業署養殖組副組長陳文深建議,「我們是不是有一個科學的根據,能夠來跟我們的消費者來說明,其實我們不需要透過弓魚,我的水產品就是最新鮮的。」
農委會指出,會持續推動食農教育,以及友善畜牧的相關規範,會努力優化畜牧養殖相關產業,提高經濟動物的福利和處境,讓整體環境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