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一直無法解決核融合電力消耗比產出高很多的難題。而美國能源部13日在華府的記者會興奮地宣布,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設施,這個月初克服了這項難題。
科學家將少量的氫裝進和胡椒粒差不多大的膠囊,然後用強大的超高能量192雷射光束,將膠囊加熱至攝氏1億度的高溫,加壓至超過地球大氣層1千億倍的壓力。在這些能量的作用下膠囊開始內爆,迫使氫原子融和、釋放出3.15百萬焦耳的能量,約是雷射所用能量2.05百萬焦耳的1.5倍。
美國能源部核安副部長赫魯比(Jill Hruby)指出,「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是科學界重要的一天,這項核融核實驗所點燃的,是60多年來全球的研究,開發工程與實驗所促成的成果。」
能源部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表示,這項實驗複製出僅在星體與太陽中才能發現的某些條件,並稱這一里程碑實驗是向零碳排核融合能源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助於國防與未來潔淨能源的發展。

聯邦融合系統公司執行長孟嘉德提及,「核融合科技基本上來說,就是恆星能量的來源,所有恆星能量的來源是太陽,核融合你讀起來像是一本原子書,但你要記得我們不斷的在創新各種科技。」
密西根大學放射科學系副教授庫朗斯表示,「如果我們想要防止氣候變遷惡化下去,我們就需要在能源生產有多樣化的選擇,而核能、核分裂與核融合,都必須是這個解方的一部分,我們是不能只單靠可再生能源的。」
總經費35億美元的國家點火設施,這場實驗產出的能源實際上只足夠煮沸15到20個水壺;而且儘管核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大於促發的雷射能量,但是雷射運轉所需的300百萬焦耳電力並沒有被計算進去。換句話說現階段距離核融合發電廠的興建與運轉,仍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
倫敦帝國學院物理學家傑頓登(Jeremy Chittenden)指出,「將其從科學演示轉變為能源,在未來還有許多科技障礙需要克服,但從我們所達成的可以樂觀的說,有一天核融合會是如我們期待的理想能源。我們已經就此努力70年了,從來沒有機會製造出像如今這麼多的能源。」

目前美國、歐盟、日本、南韓、中國、巴西等國都致力研發核融合技術,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在法國南部,由35國政府共同注資220億美元,預計2025年興建完成的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和美國的科學家使用雷射不同的是,ITER是利用磁場與高熱電漿來引發核融合反應。
民間的投資也相當暢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知名的創投商約翰杜爾(John Doerr)等人,都將資金投入到建造核融合的公司。核融合協會的統計顯示,單是去年核融合相關企業就獲得超過28億美元的資金,近年累計的總金額達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