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究史前人類烹煮 台東大學教授研發焦味特餐

台東大學教授整理出3000年前卑南文化和長濱文化史前人類的食物和烹調方法,研發出9道菜,看得到、聞得到烤焦,但吃不到烤焦味,希望能推廣成為台東觀光的美食。

為了保有史前人類用火直接烤烹煮食物的習慣,這肉類在現代也用直火燒烤,外觀看起來就像是燒焦一樣,有史前的味道。

這樣的菜色是台東大學教授帶領學生深入史前文化博物館,考究卑南和長濱文化的史前人類食器和食材,研發出秈稻鍋巴餅、鬼頭刀生魚片、燻烤魚、清燉田鼠,以及搭配鹽膚木果鹽的豬肋排等共9樣佳肴,但史前人類是不是真的會這樣烹調?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週邊都出現火燒過焦黑的痕跡,會用火煮食,但怎麼烹調無法考證,只能靠想像。

台東大學文休系學生黃柏崴表示,「用石鍋煮成米食,如果沒有太好的火候控制,一定會有鍋巴的產生。」

史前館研究助理康芸甯指出,「在食物烹煮方面,用火去烤這個是一定會,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疑義的,但是他們也會透過間接的、運用一些器具來做烹煮,這個也是可以想像的。」

由於是模仿史前人用火直接烹煮,肉類看得到、聞得到焦味,卻吃不到燒焦,再搭配天然的調味料,帶領學生研發的台東大學教授,希望這樣的餐點能推廣,發展台東觀光飲食的新亮點。

遊客劉小姐認為,「畢竟跟文化結合,然後又可以吃。」

台東大學教授蔡進士說,「在展現上的話,大概有80%用卑南文化,這一個文化的元素,來設計出當代的我們的這個料理。」

史前館助理研究員黃郁倫回應,「沒有辦法說它不對,但我們也不知道對的是什麼,所以就是在那樣的空間去想像,或就是幻想,我覺得是一個很棒的嘗試。」

史前人類的飲食文化,國內把研究成果搬上餐桌的不多,接下來就要看有沒有業者要推廣,體驗史前人類食物的風味。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