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人權日前夕,國家人權委員會辦理線上論壇,邀請學者和公民團體,針對《兒童權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等各項人權議題進行探討。希望能提升大眾對於人權意識的認知,讓台灣的人權能朝向更完善的目標邁進。
在中國和全球各地出現的白紙運動,還有世足賽期間爆出的移工剝削、性別平等相關爭議。各項人權議題,近期引發廣泛討論。
而國家人權委員會也辦理線上論壇,聚焦兒少、婦女和身心障礙者,及各項公約的規劃和落實。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代表梁朝勛指出,「大家有沒有機會是開始願意真的平等的對話,然後去想,原來我們都有一些基本權,而不是額外的再去爭取一些什麼。」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申訴的管道,他(學生)當然可以在學校裡面,他對於不合理的處分,他就直接提出來。最後,當然,其實它並不是創造衝突,它其實反而是讓這個衝突,有一個調解機制。」
人權會委員范巽綠強調,學生不會因為進入校園就失去人權,未來會推動人權實踐的典範學校,並持續推動更多元的學生族群參與。至於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相關討論,聚焦同性婚姻、性騷擾還有性暴力等層面。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表示,「《CEDAW》已經國內法化了,好像可是在司法的一些引用上,是非常低的。」
人權會委員紀惠容更提出,台灣未來在數位性暴力、家事移工、托育等相關政策,都還有改善空間;至於身心障礙者權益公約的討論,「去機構化」成為重點之一。
身心障礙者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認為,「如果你用隔離的方式,你永遠不可能平等,又怎麼樣互相尊重呢?」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表示,「去機構化的議題,大概我們要處理的,就是這272家裡面服務的這些障礙者,他們到哪裡去。」
在國際人權日前夕,國家人權委員會探討兩公約、身心障礙者、兒少和婦女等面向,希望能提升大眾的人權意識認知,也能促進台灣的人權保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