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費高與遠距工作需求 催生歐洲共居時代

歐洲近來高額生活費和房租,讓民眾苦不堪言,加上疫情後工作型態轉變,有人就選擇「共居」來解決問題。共居不是新的居住方式,但共居宅通常提供品質優良、價格相對合理的房源,讓都市工作的人才可以在家遠距工作,也能藉由和他人共居來拓展人脈。

小小的空間裡擺滿蔬果和罐頭,工作人員幾乎忙不過來。但這裡不是普通的超市,而是慈善團體開設的救濟小舖。

健康居住平台社區專案經理芮佛佩克翰說:「我認為(消費者)每週都在增加,這個情況愈來愈讓人心驚。尤其現在冬天快到了,民眾需要倚賴暖氣跟這些物品,我認為民眾會更需要我們。」

從新冠疫情到烏俄戰爭,歐洲接續經歷通貨膨脹和能源短缺。像是近來英國通膨就創下41年來新高,來到13.8%。不僅日常消費大傷荷包,房租也壓得民眾喘不過氣。

英國居民麥古肯認為,「講到現在的居住成本,有些普通受薪民眾,他們工作只是為了付得出房租,根本毫無個人生活可言。」

全球經濟蕭條,什麼都在漲,想住在大都市只能找人一起合租,但價格便宜的房子普遍品質不一,還容易發生糾紛。反而在歐洲行之有年共居宅,現在需求逆勢成長。

共居平台業者瑞卡多.特薩羅表示,「我們提供彈性的選擇,1到12個月的合約都有。我們在租約還有管理契約上,也算是機動性高的公司,同時也會跟房地產投資客共同投資項目。」

小而美的簡約房間,搭配設備齊全的公共空間,不論短租或長住,民眾不需花大錢就能享受高品質生活。

共居宅最早出現在美國矽谷,提供來自各方的人才居住和創新發想的空間。現在則更強調社群網絡的概念,同時提供遠距工作的環境,吸引高階人才相繼入住。

住戶認為,「勞工可以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生產力,雇主也能有更彈性和可以負擔的選擇。」

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勞動經濟學教授埃赫爾指出,「我們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上過大學的年輕人,他們想藉由工作得到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價值取向的內容。而新冠疫情也讓人們更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

大環境的衝擊,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工作型態,共居成為歐洲人新的居住選擇。不過,這樣的房源並非隨處都有,加上都市高額的日常消費支出,多數民眾恐怕還是得找其他方法,來度過這場經濟生存戰。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