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帶來極端乾旱與水患,嚴重衝擊農業生產與供給。為了避免糧食危機禍及子孫,以色列科學家未雨綢繆,成立「種子基因銀行」,收集本土農作的DNA,未來可望改良出適者生存的作物品種,在更惡劣的天候條件下,仍能確保產收。
一身莊稼漢打扮的以色列植物學家辛格,在該薩利亞一處林區巡視植物。一旦發現新長出來的物種,他就會採集種子,將這些種子分門別類放入包裝袋,寫上名稱,接著把種子送進植物基因銀行冰凍保存。
像辛格這樣的科學家在以色列不計其數,他們踏遍野外蒐集不同種類的麥子和其他野生作物,希望趕在這些物種因都市化和劇烈天候而滅絕之前,完整保存它們的基因。
辛格指出,「這些野生物種始終都活在大自然,它們暴露在疾病和環境變遷下,它們擁有的適應性正是我們要找的。」

位於該薩利亞的種子基因銀行,是以色列國家農業研發中心的分支機構。這裡收藏上萬種的植物種子基因,儘管規模並非世界數一數二,但以色列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鄰近西亞兩河流域的農業發源地,收集的植物基因具有更多元的樣貌與特性。
以色列種子基因銀行主任嘉蒂表示,「我們盡可能收集更多樣本,從不同的地區,我們了解不同地區的植物具有適應不同環境的特性,確保我們盡可能擁有多元的特性。」

基因銀行除了保存種子基因,也進行作物DNA的改良,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成功改良的小麥大幅縮短成長週期,在高溫的極端天候下也能順利栽種。
以色列植物基因學家大衛說:「我們發展出適應性強大的胚質,不同物種的麥子能對抗環境變遷,提供穩定農收給農民,最終提供給人們。」

世界銀行持續對各國政府發出警訊,極端氣候造成的高溫、乾旱、更劇烈的天災和病蟲害,對於農業生產的威脅愈來愈大。植物基因銀行就像保險,幫未來子孫備好生存糧草,讓世代人類得以存續。
嘉蒂認為,「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挑戰會如何,10年、15年、100年,我們要確保後代子孫擁有工具可以適應這些挑戰,這些困境一定會出現,我們必須先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