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致肝腎毒性 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環工所與高雄長庚醫院合作,採集高雄臨海工業區細懸浮微粒PM2.5進行小鼠實驗,發現PM2.5吸入5週就足以導致肝、腎有毒性,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也等同空汙除了既有認知,可能造成肺部等病變,也會損害到人體其他器官。

中山大學環工所博士生曾佑綸指出,「2.5的濾鏡把它做篩選出來之後,就會產生到這個上面。」

白色濾紙放入架設好的PM2.5採樣器,至少採集24小時後,秤重後,扣除空白紙重量後,再透過公式算出質量濃度,中山大學環工所跟長庚醫院合作研究,PM2.5對人體其他器官傷害。

中山大學環工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袁中新說道,「除了肺臟跟心血管疾病之外,對於腎臟跟肝臟的影響,大概是怎麼樣一個狀況,我們餵食小鼠,大概是以我們現在在高雄(冬天)PM2.5水平的濃度,然後大概是5個禮拜。」

中山研究團隊出動4台採樣器,花費一個月時間採集完成,也創下首例,將PM2.5分離成水溶性萃取物和殘留微粒,結果發現,兩種PM2.5都會造成肝、腎毒性病變,這樣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

高雄長庚急診醫學部副教授鄭富仁表示,「肝臟就會有一些發炎反應,然後有一些氧化壓力反應,那甚至在腎臟的話,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早期腎臟損傷的一些標誌,也有一些上升的現象。小鼠的肝臟以及腎臟,牠都有一定程度的健康危害。」

往年PM2.5的研究,大多發現會造成肺部或心血管疾病造成傷害,這次明確發現對肝腎的器官有傷害,也顯示空污不是只造成呼吸系統的傷害,醫師提醒,空污嚴重時,除了心肺功能比較差族群少外出,有肝、腎疾病的民眾也應留意。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