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水患期漂浮農作 水耕採收靠獨木舟

孟加拉與印度交界的低窪農田區,平均會有5個月的泡水期,但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水患期比過去多出將近一倍,因此農民改採水上耕作。另外,英國蘇格蘭林務局為了快速造林,採用垂直農場的智慧植樹解方,原本在自然環境下,樹苗需要18個月才能長成40到50公分高,在室內只需要5個月。

從空中看孟加拉西南部納茲爾普爾的農田,排列相當工整。仔細一看,田埂不是硬土地,而是水道。農民從播種、巡視農作到採收,都得靠獨木舟,當地人把這樣的耕作方式稱為漂浮耕作。

每年到了季風的降雨季,這個與印度交界的三角洲低窪農田區,平均會有5個月泡在水裡,這段時間的農業生產會切換成漂浮耕作,過去200年來都是如此運作。

不過極端氣候造成海平面上升,原本只有5個月的水患期延長到8到10個月,比過去要多出將近一倍。

孟加拉農民莫斯塔法說道,「我還是孩子時,這裡都是乾燥的土地,我們常在田裡玩遊戲也種稻米。」

42歲的莫斯塔法回想起兒時記憶,在田裡用雙腳奔跑的歲月已經消逝無蹤。過去5年來,他和其他6000多個農民一樣幾乎整年都在水上耕種。他們用植物根部做成耕作浮台,在上面培育種苗,種苗除了銷售也拿來種果菜,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60歲的費達奧斯說,種苗15天就會長大,而漂浮耕種的蔬菜一年可以收成多達5次,而栽種的蔬果種類也不少,有小黃瓜、南瓜、木瓜、番茄等。

在熱帶氣旋、季節水患和海岸侵蝕夾攻下,孟加拉低窪區的居民受創最深,現在又多了氣候變遷。根據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到2050年,孟加拉恐怕將流失17%的土地面積,農糧預估減產30%。

孟加拉農業部計畫主任西克德表示,「耕種浮台數量持續增加中,我們會輔導農民種出耐久的農作。」

一層層鐵架放的是一盆盆植物,層架還能自動上下左右移動,方便人員巡視照顧。這個垂直農場種的不是蔬菜,這些小苗其實是一顆顆小樹。

蘇格蘭林務單位和智慧生產解方IGS合作植木試驗計畫,依照樹種的特性設計個別的栽種配方,調配溫度、光照、土壤和所需水分,精確的植栽條件,讓樹木成長速度加快6倍。

蘇格蘭林務局林務員海伊指出,「初作的結果相當驚人,我們真的需要設計個別配方。根據針葉和寬葉植物種類和差異,精確分類之後,就能進行微調。」

智慧栽種配方就像為樹苗的生長效率加上縮時效果,原本在自然環境下需要18個月才能長成40到50公分高,在室內只需要5個月。科技打破天然條件的限制,為快速造林找到新的有效解方,也能依照環境特性,塑造出適合的樹種。

智慧生產解方IGS創辦人 史考特表示,「你可以拉長樹木,要矮一點也行,也可以加壓,讓樹木可以更適應外在環境。」

這套個別栽種配方可以隨時調控修正,讓樹的生長情況符合人類需要的模樣。更大的好處是栽種過程使用回收水源,不浪費多餘的水分,而且不需要使用殺蟲劑,大幅減少碳足跡,對環境相對友善。

一顆顆飽滿結實的蔓越莓像寶石般閃亮亮,隨著感恩節到來,新鮮蔓越莓作成的醬汁是傳統烤火雞大餐少不了的點綴,是每年市場的應景必備商品。今年遭逢極端乾旱,並不適合在涼冷環境的蔓越莓生長,幸好麻州果農改用大量的灌溉水,維持住今年的產量。

農場主人麥卡佛瑞說道,「現在鐘擺盪到氣候變遷,入秋以後降雨反常大增,大自然總有調節的時候,但終究也會失控。」

麻州是美國蔓越莓主要產區,產量佔全美一半以上。70歲的麥卡佛瑞在麻州種蔓越莓種了大半輩子,對於這幾年的氣候劇變感受最深。麥卡佛瑞指出,「我想接下來10年的農作會倒退回過去100年,很難置信天氣搞什麼鬼,但我們必須面對,我們得生存。」

54歲的果農曼恩為了節省開支,架設太陽能板省下燃料費,還安裝風力發電機增加電力,多餘的電還回賣給電力公司。面對捉摸不定的天候,以及逐漸上升的全球氣溫,曼恩擔心衝擊蔓越莓的種植方式。

農場主人曼恩說道,「蔓越莓種植線可能開始北移,商業生產會更接近我們,那會是很大的問題。」

曼恩說,氣溫上升2、3度,恐怕連麻州都種不了蔓越莓。地球暖化衝擊全球農耕,農民只能想辦法變通求生。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