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傳統藝術都面臨沒落或是轉型的關卡。曾經風行全球的皮影戲,在伊斯蘭為主的馬來西亞不僅一度遭到禁止,也在電影、電視與社群媒體夾攻下沒落。當地一位年輕的皮影戲愛好者,因此引進3D列印製作皮偶,而操作的部份,則交給電腦控制,希望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投影幕上穿著現代的西裝的皮偶,和另一個印度教神像打扮的皮偶正在進行對話。看起來就像是流傳數百年的皮影戲。
但走到投影幕後面,看到的不是操作皮偶的師傅,而是軌道和機械手臂的組合。這是33歲的皮影戲愛好者阿赫馬德,正在進行的最新的嘗試。
馬來西亞電子皮偶戲創作者阿赫馬德說道,「這是我試圖保存傳統皮影戲的方式,皮影戲的傳統如今已被人遺忘。我藉著這個發想,讓皮影戲更常被人看到,隨時隨地都可以看。」

多數人印象中的皮影戲,是像這樣以人工在幕後操作。數百年來,從台海兩岸到東南亞,甚至是中東與歐洲,都曾有皮影戲的足跡。馬來西亞自然也不例外。而大馬的皮影戲源自於印尼爪哇島,在當地被稱為哇揚皮影偶戲。
1990年代,以伊斯蘭為主要信仰的大馬,政府認為皮影戲經常出現印度教神像,有褻瀆伊斯蘭的嫌疑,因此一度下達禁令。後來雖然重新開放,但就像許多傳統表演藝術,面對電影電視、網路影音平台大軍壓境,讓皮影戲在喘息中求生存。
為了讓傳統戲曲找到新生命,年輕的皮影戲愛好者阿赫馬德,嘗試採用全自動控制的方式操作皮偶,而支架與軌道的運作,則是由事先寫好的電腦程式、指揮自動化機械去控制。皮偶也不再是人工雕刻,而是用3D列印製作出來。

馬來西亞電子皮偶戲創作者阿赫馬德表示,「藉著這種自動控制的皮影戲表演,希望能在年輕人當中帶動風潮,為他們打開一扇門,引起他們對皮影戲這項傳統的興趣。」
從小看著傳統皮影戲長大的華裔民眾,對新技術製作的皮偶以新技術操作表演的新型皮影戲,感覺相當好奇。
大馬華裔郭發助指出,「我很欣賞這個新的技術,很先進的技術,全部都電腦、電子控制,很先進。」
有40年資歷的老師傅認為,要在年輕一代當中引起話題,帶領更多人關注傳統藝術,用這些新科技製作、表演,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