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及能源危機 各國核能政策出現轉彎

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附近,在戰爭期間曾遭到攻擊,一度引發外界對核輻射外洩的擔憂。不過因為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加上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也讓各國的核能政策出現轉彎,甚至不得不回頭使用核能。

國際原能總署的成員國,在美國華府舉行3天的能源安全論壇,美國能源部長強調,在當前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都令人憂慮的環境下,美國已準備增加核能的使用與發展,同時也要協助IAEA成員國,一起拓展核能。

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說道,「核能科技本身是安全的科技,已經被證實了。我們只必須把事實說出來,如果有人對乾淨能源感興趣,核能提供了所有條件。」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論壇中指出,在氣候與能源雙重危機下,核能發展將進入黃金時期。而IAEA署長更指出,許多原本反核的國家,目前的民意已開始快速反轉,而許多關於核安的錯誤訊息,也必須要被導正。

國際原能總署署長葛羅西表示,「目前關於核反應爐跟核廢料的安全還有很多誤解,要知道,我們從沒聽過儲存的核廢料出過意外或發生問題,而且關於核廢料的數量,民眾有時被給予的許多資訊,根本都是不正確的。」

烏俄戰爭打了超過8個月,期間俄國曾砲擊並佔領,烏克蘭東南部,歐洲最大的札波羅熱核電廠,引發外界對核電廠受損,甚至輻射外洩的擔憂,此外,俄國已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飆漲,民眾生活負擔加重。

專家認為,俄國不太可能對烏克蘭核電廠發動攻擊,因為俄國也無法阻止輻射飄往俄國領土,因此,歐洲國家對能源是否能穩定供應的擔憂,似乎更大於對核電廠安危的考量。在歐洲抵制俄國的油氣,俄國以減供作為報復後,歐洲國家已開始重回核電的懷抱。

核能最大國法國,預計2050年前要再蓋14座新反應爐,原本規劃最後2座核電廠要在2025年除役的比利時,也決定讓核電廠延役10年。

至於芬蘭歐基洛托核電廠的3號反應爐,號稱歐洲最大,蓋了17年依舊無法服役,原本要在今年12月啟用,但日前又出現反應爐的供水有問題,儘管國內6成民眾支持核能,但3號反應爐的問題不解決,芬蘭今年的供電可能出現問題。

此外,預定今年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的德國,則是保留其中2座的重啟權,作為備用電力直到明年4月,但基本上,德國非核家園的目標還是不變。

德國總理蕭茲於今年10月18日表示,「明年4月15日起,德國的核電廠將全面關閉,因此德國的核電廠將不會再添加任何新的燃料。」

至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中東歐國家選擇擴展核能,招標興建新的反應爐,其中過去主要以煤炭火力發電的羅馬尼亞,在國內煤礦大量關閉,水力風力供電又不穩定的情況下,已決定跟美國合作,在多瑙河畔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羅馬尼亞能源部長波佩斯古指出,「我們已安排好興建3號跟4號的核反應爐。跟我們的美國夥伴一起,我們正在多伊塞斯蒂,興建美國NuScale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至於亞洲,發生311福島核災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8月宣布,將重啟停機中的核電廠,並興建新一代反應爐,目前運作中的核電廠則會延役。南韓總統尹錫悅8月也宣布,南韓的核能佔比將由23.9%提高到32.8%,計劃2030年前再增建4座反應爐,10座舊機組則繼續延役越南跟菲律賓也都將重啟興建核電廠的討論。

IAEA統計,目前核能提供全球10%的電力來源,預計到2050年將會超過20%,有能源專家預測,未來3到4年化石燃料的價格如果都居高不下,核能的發展速度就會加快,尤其是在亞洲。核能目前提供亞太地區約5%電力,根據已確定的核電廠建案,預計到2030年佔比會上升到8%。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