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車站245居民陳情 促履行30年前興建道路承諾

30年前,台東火車站興建,附近的土地原本被徵收做為道路,當時也規畫後火車站商業區繁榮地方,可是後來挖到卑南史前遺址,道路變成了考古現場,也沒有火車站後站。當時附近居民和農民曾經和史前館以及縣府協調,同意馬路改道後的馬路要有15米寬,考古現場未來也會遷移。可是到30年過去,卻還是只能通行農用車,而且沒有路燈很荒涼,附近居民245人聯名要向總統府和行政院陳情,履行當時的承諾。

這條4線道馬路,原本是要穿過台東火車站,通往後站和連接卑南史前遺址公園的大馬路,但30年前因為挖到史前文化遺址,被迫只能向兩邊改道,通往遺址公園的馬路也中斷。

當時土地被徵收的農民拿出和縣府以及史前文化博物館協商的公文,同意把改道後的道路變更為15米寬,考古現場未來也會遷移到計畫道路旁,可是到現在都沒有做到。

陳情民眾代表林宜山表示,「都是活動式的,只要精華區徵收好,可以移過去,然後整個馬路就能打通。」

陳情民眾說,當時附近居民還很期待打通道路會有後火車站,現在卻都落空,連繞過史前遺址公園的馬路,不但沒拓寬到說好的15米,而且也沒有路燈,晚上很危險。遺址公園表示,目前考古現場還是法定的遺址範圍。

林宜山說:「前不久那個摩托車也衝到那個水溝上面。」

卑南遺址公園主任高筱慧表示,「你們很久沒有挖掘了,為什麼不能把道路還給民眾呢?主要是因為這裡被指定為列冊遺址的範圍。」

陳情民眾說,30年過去了,當時協商的結果有被騙的感覺,台東還是沒有後火車站,聯合245人要向總統府和行政院陳情。

史前館表示,遺址公園其實還具有調節山坡地水土保持的功能,不過週邊道路要怎麼規畫,會爭取經費再和當地民眾以及縣府等單位多方討論,規畫出最好的方案。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