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自1970年起至今減少近7成,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發表的報告,也向世界示警,人類活動為自然界帶來了毀滅性的損失。
世界自然基金會12日發表重要報告指出,在過去超過半世紀來,有受到監控的野生動物群減少近7成,這數據令人極為擔憂,且是毀滅性的。根據基金會的生命地球指數(LPI),收錄5000多種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以及魚類等,追蹤約3萬2000個種群的趨勢,顯示全球各地的種群數量正快速下降。
英國里茲大學教授強洛維特表示,「野生脊椎動物的種群減少69%,其中一些減少更多,監控中的淡水種群平均減少83%。」
而造成野生動物數量大幅減少的主因是人為開發與耕作,導致動物棲地減少或不再適宜,入侵物種、汙染、氣候變遷跟疾病。
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科學家蕾貝卡蕭伊說道,「地球上70%的淡水用於生產食物,當你從這些系統抽取那麼多水,牠們就會乾涸,你就會失去這些種群。我們見到減少最多的一些物種是,例如歐洲鱘魚跟亞馬遜河的粉紅淡水海豚。」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世界需要重新思考有害以及浪費的農業施作,人類從自然界過度取食、破壞,難辭其咎,例如濫墾森林、漁業種群棲地被毀;建議以永續的方式生產、飲食,盡可能地減碳,緩解氣候變遷也避免生物多樣性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