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伐補償實施後 國產竹材產量逐年下降
婁雅君 鄭凱文/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的國產竹材應用很廣,從建材、生活用品都有,但最近幾年缺料狀況卻越來越嚴重。主要是2016年開始實施《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之後,國產竹材的產量從每年320萬枝逐年下降,最近幾年剩下不到60萬枝。禁伐原本是為了涵養水土,現在條例實施後反而出現問題,也引起討論。
中秋節前夕,因為烤肉需求,是竹籤加工廠的旺季,但是這間工廠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幾乎處在停工狀態。
竹藝社負責人吳茂周指出,「7月初確診,就沒有竹子到現在了,後來那個廠商一直要催貨,我就買一些孟宗竹來試看看,做不到一半的成本。」
桂竹漲價,連動其他竹子也跟著漲。我們說長枝竹,這個浪打不會裂。我們綁了都要放兩年,這樣才合成本,不然一枝竹子這麼多錢。
牡蠣養殖漁事班第29班班長薛忠信說道,「蚵棚搭建只是缺料的一小部分原因,最根本的問題是在上游產地。」
林務局統計,國產竹材年產量,2010年還有320萬支,2016年幾乎腰斬,之後更是呈現溜滑梯式地下降,2020年剩下不到60萬支。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張偉顗表示,「原住民保留地裡面,其實它的竹林的產量是非常高的,佔我們整個產量大概7成到8成以上的這樣子量,所以禁伐補償頒佈之後,其實對於竹子的產量上面的確是有一些影響。」
泰雅青年回到原鄉,成立桃園市復興鄉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接續起父祖輩的桂竹產業,卻面臨無竹可砍的現況。他們在山林間勞動,以疏伐取代早期的皆伐作業,現在只缺乏一個合理的政策。
桃園市復興區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櫓祝指出,「我們原住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可是真的這些土地,你沒有流汗就不會有收入,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荒廢。我們希望說自己的生涯過程中可以貢獻,把這個資源在我們自己的家鄉給他帶動起來,我覺得現在很想做這樣的事情。」